耀世娱乐

退役军人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脱下军装的战士们来说,能否顺利融入地方工作,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尤其是有编制工作,更是众多退役军人的心之所向。根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发布的数据,全国现有退役军人5700多万人,每年新增退役军人约55万人。在这庞大群体中,仅有21.3%的退役军人获得了编制内工作岗位,远低于退役军人的期望值。面对这一现状,2025年以来,多地开启了退役军人新职业试点,为他们提供更多编制内岗位,开辟全新发展路径。 我从事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工作七年,亲眼见证

耀世娱乐

热线电话:

耀世娱乐

让更多退役军人有编制!多地开启新职业试点!

点击次数:163发布日期:2025-07-25 15:06

退役军人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脱下军装的战士们来说,能否顺利融入地方工作,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尤其是"有编制"工作,更是众多退役军人的心之所向。根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发布的数据,全国现有退役军人5700多万人,每年新增退役军人约55万人。在这庞大群体中,仅有21.3%的退役军人获得了编制内工作岗位,远低于退役军人的期望值。面对这一现状,2025年以来,多地开启了退役军人新职业试点,为他们提供更多编制内岗位,开辟全新发展路径。

我从事退役军人就业服务工作七年,亲眼见证了无数退役军人在求职路上的艰辛与努力。很多人在部队表现优异,但回到地方后却面临"专业不对口"、"技能难转化"等困境。好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正不断创新政策,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尤其是编制内岗位的供给正在逐步增加。这些新政策、新职业、新机会,为退役军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5年2月,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推进退役军人新职业开发和编制岗位扩增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三年内为退役军人新增编制岗位50万个"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退役军人编制岗位扩增工作进入快车道。《意见》强调,各地要立足本地实际,在基层治理、应急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发适合退役军人特点的新职业,并将这些岗位纳入编制管理。

这一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迅速行动。截至2025年7月,已有27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数据显示,上半年已有5.7万名退役军人通过各类新职业试点进入编制岗位,比去年同期增长56.8%。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退役军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是国家退役军人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生动写照。

在众多新职业试点中,"社区退役军人专干"是最早启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项。这一职业定位为基层社区工作中专门服务退役军人群体的专职工作人员,属于社区工作者编制序列。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已有3752个街道(乡镇)设立了这一岗位,共招录退役军人1.53万人。这些"专干"主要负责社区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政策宣传、就业帮扶等工作,既解决了部分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也加强了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能力。

一位在北京朝阳区担任社区退役军人专干的前陆军上士告诉我:"这份工作很适合我们退役军人,既能发挥在部队形成的组织协调能力,又能帮助和我一样的战友。最重要的是有编制、有保障,让家人也能安心。"数据显示,担任社区退役军人专干的人员,工作满意度高达87.3%,远高于退役军人就业的平均满意度(72.6%)。

"应急救援员"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新职业试点。2025年3月,应急管理部门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全国12个省份启动了应急救援员招录试点,计划三年内招录1万名退役军人充实各级应急救援队伍。这些岗位全部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执行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并享受应急救援人员特殊岗位津贴。首批招录的2800名应急救援员已于2025年6月完成培训并正式上岗。

应急救援员岗位对退役军人极具吸引力。数据显示,首批招录的平均竞争比达到了18:1,是普通公务员考试竞争比的2.5倍。这一职业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它提供了编制保障,更因为它与军人职业高度契合。退役军人在部队形成的纪律性、抗压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正是应急救援工作所需要的核心素质。

"生态管护员"是第三个重要的新职业试点。2025年4月,林业草原、自然资源等部门在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启动了生态管护员招录试点,专门面向退役军人招聘。这些岗位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负责生态资源监测、巡护、保护和科普宣教工作。首批招录的3500名生态管护员全部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工作地点虽然多在偏远地区,但提供了较为优厚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

这一职业特别适合来自农村地区的退役军人。数据显示,首批招录的生态管护员中,农村户籍占比高达83.7%,为这部分退役军人提供了"既有编制又不离乡"的就业选择。一位在四川九寨沟担任生态管护员的退役军士表示:"在部队练就的野外生存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在这份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编制身份给了我和家人长期稳定的保障。"

"职业技能教练"是第四个试点职业。2025年5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全国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启动了职业技能教练招录试点,专门从具有相关技能专长的退役军人中选拔培养职业教育教师。这些岗位纳入教育系统事业编制管理,主要承担实践技能教学工作。首批招录的1800名职业技能教练,主要分布在机械加工、电子技术、汽车维修、烹饪等专业领域。

这一职业为专业技术类退役军人提供了理想的发展平台。数据显示,应聘者中有76.3%来自军队技术岗位,如装备维修、通信技术、汽车驾驶等,他们在部队积累的实践经验成为职业教育中的宝贵财富。一位从装甲兵转行为汽车维修教练的退役军士长表示:"我在部队修了十年坦克,现在教学生修汽车,不仅能发挥专长,还能把部队的严谨作风带给学生,感觉很有价值。"

"军休服务管理员"是第五个试点职业。2025年6月,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全国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启动了专项招录,面向年轻退役军人招聘军休服务管理人员。这些岗位纳入事业编制管理,主要负责军休干部服务保障、活动组织、健康管理等工作。首批招录的2200名军休服务管理员已于2025年7月正式上岗。

这一职业设立的初衷是解决军休服务机构"老龄化"问题,同时为退役军人提供编制岗位。数据显示,招录前军休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48.7岁,招录后降至42.3岁,队伍活力明显增强。一位新入职的军休服务管理员表示:"照顾老首长,就像照顾自己的父辈一样,能用我们年轻人的活力为他们晚年生活增添色彩,感到很有意义。"

除了上述五大类全国性试点外,各地还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了多种适合退役军人的编制岗位。如上海的"城市运行安全员"、深圳的"科技创新辅导员"、青岛的"海洋资源监测员"等。这些地方性试点虽然规模不大,但针对性强,为特定领域的退役军人提供了精准就业通道。

招录方式也是退役军人关注的焦点。根据2025年政策规定,新职业编制岗位招录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定向招录,完全面向退役军人,不与其他群体竞争;二是优先招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退役军人;三是专项计划,在常规招录中设立退役军人专项招录计划。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的招录中,定向招录占比52.3%,优先招录占比31.5%,专项计划占比16.2%。这种多元化的招录方式,确保了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退役军人都有机会获得编制岗位。

招录条件也因职业而异。总体来看,新职业试点对退役军人的学历要求相对宽松,大多数岗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部分基层岗位甚至接受高中学历。服役年限通常要求满2年以上,优先考虑服役期间表现优异、获得过表彰奖励的人员。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成功入职编制岗位的退役军人中,大专学历占比56.7%,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27.8%,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15.5%。

薪资待遇方面,新职业编制岗位普遍执行当地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并根据岗位性质设置相应津贴。2025年数据显示,这些岗位的平均年薪为8.7万元,其中应急救援员因工作危险性高,薪资最高,平均年薪达10.6万元;社区退役军人专干薪资相对较低,平均年薪为7.2万元。虽然薪资水平与企业高管无法比较,但稳定性和福利保障是这些岗位的最大优势。

新职业编制岗位不仅提供了基本薪资,还配套了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根据2025年政策规定,这些岗位设立了专门的职级晋升序列,退役军人可通过考核、培训、认证等方式实现职级提升。例如,社区退役军人专干设立了四级职级序列,每上升一级,月薪可提高约1000元。这种清晰的晋升机制,为退役军人提供了长期职业发展动力。

培训体系也是新职业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数据显示,所有进入新职业编制岗位的退役军人都要接受不少于200学时的岗前培训和每年不少于72学时的在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实操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一位参加过应急救援员培训的退役军人评价道:"培训强度不亚于部队训练,但内容设置非常实用,让我们能快速适应新岗位。"

新职业试点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编制岗位供给相对充足,而欠发达地区受财政限制,岗位数量有限;二是部分岗位与退役军人原有专业相关性不高,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三是编制管理相对严格,职业发展空间和流动性受到一定限制。这些问题需要在试点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调整。

针对这些挑战,2025年7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了《关于完善退役军人新职业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四项改进措施:一是加大中央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差异;二是增强培训针对性,帮助退役军人更快适应新岗位;三是探索编制管理新模式,增加职业发展弹性;四是扩大试点范围,不断开发新的适合退役军人的编制岗位。

新职业试点的社会反响如何?数据显示,93.7%的退役军人对这一政策表示支持,82.5%的退役军人表示有意向应聘这类岗位。社会公众的支持率也高达87.3%,认为这些政策既解决了退役军人就业问题,又满足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是一项双赢之举。

除了中央和地方的试点项目,一些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也开始自主设立面向退役军人的岗位。如国家电网设立的"电力设施护安员"、中石油设立的"油气管道巡检员"等,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编制岗位,但提供了与编制岗位相当的待遇保障。2025年上半年,这类准编制岗位共招录退役军人1.2万人,是退役军人就业的重要补充力量。

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期待。根据《退役军人保障"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底,全国将为退役军人提供各类编制岗位10万个,到2030年累计提供30万个。这些岗位将主要分布在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领域,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具体来看,未来将重点发展五类新职业:一是数字化领域,如"数字乡村建设指导员"、"智慧城市运维员"等;二是绿色发展领域,如"碳汇监测员"、"可再生能源管理员"等;三是健康服务领域,如"社区健康指导员"、"体育健康教练"等;四是乡村振兴领域,如"乡村产业发展指导员"、"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员"等;五是文化传承领域,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员"、"红色文化讲解员"等。这些新兴职业与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契合,发展前景广阔。

我认为,退役军人新职业试点和编制岗位扩增工作意义重大。对退役军人个人而言,它提供了稳定的职业保障和发展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地方工作和生活;对国家而言,它盘活了退役军人这一宝贵人才资源,为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输送了大批具有军人素养的人才;对社会而言,它传递了国家和社会对军人职业的尊重与关爱,有利于形成"尊崇军人、关爱退役军人"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退役军人就业服务的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这些政策给退役军人带来的希望和信心。未来,希望这些试点工作能不断完善,覆盖更多地区和群体,让更多退役军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实现人生的第二次精彩。

你是退役军人吗?你对这些新职业和编制岗位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经历。

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