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被一场史无前例的高温炙烤,地表温度冲到骇人的52℃,对上亿普通人来说,空调已经不是什么享受,而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出大戏上演了:几天前还慷慨激昂地要对中国商品加税的莫迪政府,不到48小时,就自己打了自己的脸,悄悄给中国空调核心件开了绿灯。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气候灾难了,这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印度那个“自力更生”的工业大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这背后,是一个大国在老百姓的生死存亡关头,不得不向它一直想摆脱的那个邻居低头的尴尬故事。
每年夏天,印度都要被高温折腾一遍,但今年这场“烤”验,显然是地狱级别的。全国气温动不动就上40℃,医院里挤满了中暑的病人,死亡数字一天天在涨。高温已经不是天气预报上的数字,而是悬在每个印度人头上的刀。
在这样的光景下,空调就是救命的设备。有机构预测,到2050年,印度至少需要10亿台空调。可现实呢?现在全国的空调保有量还不到一亿台,普及率低得可怜,只有7%。算下来,还有至少9亿人,在酷热里硬扛。
巨大的缺口,让市场彻底乱了套。就算你有点钱,想买一台空调,也得在45℃的高温里排长队,参加一场和中彩票差不多的抢购,结果多半还是两手空空。你去问经销商,他们也只能摊摊手,答案永远是那两个字:没货。
“印度制造”,一场空心大梦
这就奇怪了,那个天天喊着要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新工厂的印度,怎么连自己老百姓急需的空调都供不上?这事儿,还得从莫迪政府2014年就开始做的那个“印度制造”大梦说起。这个计划的目标很宏伟:扶持本土企业,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让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的C位。
为了这个梦,印度政府没少下本钱,又是对中国空调加高额关税,又是在2021年砸下623亿卢比(差不多230亿美元)搞什么“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目的就是想催生出自己的空调压缩机产业。
可惜,梦做得有多美,现实摔得就有多疼。这个烧了快四年的大计划,到头来,发下去的补贴连承诺的零头都不到,那些拿了钱的企业,产能也只完成了目标的37%。可以说是,钱砸进去了,响儿都没听到几个。
更讽刺的是,所谓的“本土制造”,不少都是在玩“换壳游戏”。一些印度企业从中国买来核心零件,在自家工厂里组装一下,贴上“印度制造”的标签,就跑去领政府的补贴。技术没学到,骗补的本事倒是炉火纯青。结果就是,印度产的空调,成本比中国货高三成,能效反而低三成,谁买谁吃亏。
“印度制造”在空调上栽这么大跟头,一点也不冤。根子就在于,它自己的制造业底子太薄,技术太落后,特别是对中国的供应链,已经依赖到了离不开的地步。空调的心脏——压缩机,还有电路板、电机这些要命的部件,印度基本上都得从中国进口。
印度最大的空调制造商之一,安贝尔实业的CEO贾斯比尔·辛格,就说过一句大实话:“要是没了中国的压缩机,我们除了停产,没别的路可走。”这话虽然无奈,但戳破了印度空调产业的真相。
这不是他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全球产业链的现实。全世界每10台空调压缩机,就有7台是中国造的。中国企业手里有2000多项专利,技术、生产早就玩明白了。反观印度企业,大多还停留在“搭积木”的组装阶段,连造零件的原材料都得进口。
除了技术,效率和成本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一个生产订单,中国工厂6天就能交货,放在印度,没个六到八周根本下不来。再加上印度那比中国贵一倍的物流,还有常年缺口15%的工业用电,这些系统性的问题,就像一堵堵高墙,把“印度制造”的雄心挡得死死的。
刚递完“投名状”,梯子就被抽了
就在国内老百姓被热得快没命的时候,印度政府在国际上却玩起了另一套。4月21日,借着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来访的东风,印度高调宣布要对中国钢铁加征12%的关税。这姿态很明显,就是想向美国递上一份“投名状”,在围堵中国的路上表忠心。
可谁能想到,国际形势说变就变。没过几天,美国那边,特朗普改口说要和中国“友好协商”,财长耶伦也承认关税战打不下去了。这一下,刚站好队的印度,直接被晾在了半空中,那叫一个尴尬。
外面政治上失了算,内部民众的生存危机又压得喘不过气,莫迪政府最终只能向现实低头。3月份,那个烧了230亿美元的PLI计划被叫停,“印度制造”的空调梦算是彻底碎了。紧接着,就是4月22日深夜那份悄悄出台的文件:给中国空调压缩机入境大开绿灯,什么认证都不要了。
这场高温引发的“空调荒”,算是给“印度制造”这个宏大叙事,上了一堂最生动的现实教育课。它血淋淋地证明了一件事: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实力,不是靠喊几句口号、撒一笔钱、筑几道贸易墙就能堆出来的。它需要的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是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是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
印度想真正实现“自力更生”,要补的课太多了。不光是技术,还有电力、物流、教育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更关键的是,它得想办法让外国投资者,包括那些掌握着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重新建立起对它营商环境的信任,别再坐实“外企坟场”的名声。
说到底,当上亿印度人在烈日下苦苦挣扎时,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一台能用、能买得起的空调。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需求,却成了检验一个国家战略成败,最直接也最无情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