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哨一吹,电视前的我差点被自家猫吓倒。
曼联这场踢得,像是昨晚集体去KTV喝了三轮,左路脚下像踩了滑石粉,谁敢往那边送球?
约罗那次压上,本来以为能看见点新鲜的,结果一眨眼,后场空得能跑马拉松。
观众席上有人抓头发,有人盯手机,弹幕狂刷“曼联左路去哪了?”
你要说这不是个大新闻,老天爷都不答应。
其实,曼联缺人这事儿,早不是什么“行业内幕”了。
老粉心里明镜似的。
利马一伤,左路真成了断头路。
什么乌加特、卡塞米罗,名字天天挂嘴边,真摆上场,一个腿慢得像赶末班公交,一个连出球都得瞅半天。
B费倒好,后场没人帮,前场没人接,控球控到怀疑人生。
场上那种孤独劲儿,真比深夜加班还要让人心酸。
有时候你得佩服B费的心脏。
全场控球、组织、跑位,像是多线程CPU,可惜曼联主板有点老了,数据带宽拉不满。
数据也不骗人,曼联这两场左路进攻占比直接掉到30%以下,传球成功率77%,真不是闹着玩的。
B费场均控球时长快赶上本·西蒙斯持球,霍伊伦争顶数据好看,实际转化成威胁的次数少得可怜。
你要是觉得这还能靠玄学,那不如买彩票。
说起霍伊伦,弹幕一顿“木桩”狂喷,他真一缺席,曼联前场立马成真空区。
齐尔克泽、库尼亚这些踢法写意,碰上英超这帮铁汉,半点不顶用。
没有那种能跟后卫肉搏的中锋,B费的传球再多花活也是白搭。
以前总有人觉得曼联锋线多才多艺,现实其实就是——少个纯爷们儿跟对面硬杠。
滕哈赫的执念,球迷都看明白了——死磕体系,死磕磨合。
理想很丰满,踢起来就像一锅白水煮白菜。
去年夏天补强,补来补去,最缺的那俩关键位置还是光秃秃。
看着对手阵容升级,曼联这边像在玩“拼图大师”,总有一块永远对不上。
球迷就像被放在蒸锅上的包子,时不时冒点热气,真要爆出来,场面绝对好看。
其实,曼联的管理层也不是没下功夫,钱砸了不少,只是方向总有点迷。
阿森纳补强补到心坎里,曼联这边,预算拍得山响,招来的不是“需要时间适应”的新丁,就是偶尔一脚世界波的玄学流。
谁还记得上一次曼联体系打穿对手是什么时候?
我只记得那场雨夜,B费和拉什福德配合,球进了,弹幕那股“爷青回”的劲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社交媒体只要曼联一输球,评论区立马变成大型广场,喊换帅的,喊卖队的,怀念莫耶斯的,热闹得像菜市场。
网友的显微镜一开,曼联球衣上的线头都能拉出来讨论。
其实,这些年曼联的阵容构建和转会策略,像极了身边那位永远在追新剧、永远剧荒的朋友——每次都信心满满,最后都觉得差点意思。
有时候看球看得烦了,我也会琢磨,这队要真能捡个乌加特,哪怕功能只剩一半,B费头发都能多留点。
现在的局面,前场想打快反,后场球还没转到边路,对面已经冲到门前。
你说这不是体系问题,是啥?
阿森纳、曼城补强补得精准,曼联这边,像极了菜市场里找零钱,总感觉少点啥。
说到底,曼联缺的不是名气,是敢跟世界死磕的年轻劲儿。
你看阿森纳,扎卡那会儿被喷得怀疑人生,体系一补全,立马变回瑞士军刀。
曼联要真补上关键位,B费不用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压着全场,霍伊伦能专心和对手肉搏,左路能重新活血,咱看球也不至于每场都捏一把汗。
其实足球场和生活没啥区别,没谁能一直当救世主。
曼联要想翻身,靠的不是哪个人一脚爆射,而是得有那股泥潭里也不认怂的精神。
别再等圣诞老人了,成年人的世界,奇迹都是自己拼出来的。
现在,曼联接下来怎么补强,左路能不能活过来,B费和霍伊伦还得被“摁头输出”多久?
评论区留给大家,吐槽不花钱。
说不定哪天曼联真给咱们整一出“逆袭神剧”,到时候别忘了回来炫耀。
谁还没个奇迹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