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黑色暴雨,把香港搅得天翻地覆。说实话,这种天,谁不想窝在家里喝杯热茶,可现实哪有那么美好?过去两三小时,香港多区一下子灌进了上百毫米的雨水,不夸张地讲,有些马路直接变成了小河道。你要是早上出门,还真得掂量掂量鞋子是不是防水的,否则分分钟泡汤。
市民们都绷紧神经,有人干脆半夜起来搬车、堵门缝,还有网友发帖吐槽:“我家楼下停车场像个游泳池,那些豪车一夜之间全成‘潜艇’。”看着将军澳宝林敬贤里的图片,一辆红色出租车几乎只剩个顶棚露在外头,你说这司机心里能不堵吗?不少朋友调侃,“以后买车记得配个救生圈”,其实也是无奈中的自嘲。
天文台连续发布特别提示,说北区、荃湾、大埔这些地方有大暴雨风险,让大家赶紧做预防措施。这不是小题大做,毕竟2008年和2023年的那两次“特大暴雨”还历历在目。当年,大澳直接被淹成孤岛,居民靠水船接济饮用水;去年黄大仙商场整层泡进泥浆里,一时间街坊们连买菜都犯难。有网友回忆起当时情景,说“电梯停摆、水管爆裂,到处都是狼藉,人仿佛被困在另一个世界”。
每次极端天气袭来,总有人质疑:为什么排水系统还是撑不住?其实也不能光怪基础设施不给力。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降雨越来越频繁,就算再厉害的排洪渠,也架不住短时间内倾盆而下的大水。有工程师解释过,“现在的一小时降雨强度,比过去几十年平均高出太多,本来设计标准就没法完全应对”。一句话,道理大家都懂,可到自己头上才知道什么叫措手不及。
更别提山泥倾泻、道路封闭这种二次灾害。2008年屯门青山公路那会儿,两人因为塌方丢了命;2023年的石澳村,被困一天一夜,只能靠政府安排坐船离开。这时候才明白,自然面前咱们真是渺小得很。不过换句话说,每一次灾难之后,总有人挺身而出——抢修工人彻夜奋战、市民互帮互助,那种团结劲儿让人感动。“邻居送来热饭,我们一起清理积水”,有受访者这样描述当晚经历,让旁观的人也觉得暖心。
问题来了,这样的极端天气会不会成为常态?科学家已经给出了答案——全球变暖趋势明显,以后类似的大暴雨可能只会更多不会少。所以现在讨论的不只是如何补漏,更重要的是整个城市要怎么升级自己的抗灾能力。不少网友建议引入智慧排涝系统,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其实一点没错,再拖可就晚啦!
回过头来看,每一次风吹浪打,都考验着这座城市和生活其中的人。我跟你说,下次遇到这样的事,你还敢掉以轻心吗?或许我们无法阻止下一场黑云压城,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准备充分一些,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