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聊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那些兵团司令,江湖传说不止一桩两桩,谁能想到,王近山这位叱咤一方、平日里颇有“二野猛将”美誉的家伙,竟然在朝鲜战场上给人留下了悲情主角的注脚呢。
说起来,那时候,有名有姓的兵团司令可不少,什么邓华、宋时轮、杨得志、韩先楚,一个个都挂着光环,谁头不顶着几个金星?但是,你会发现,大部分人都跌过跟头,可总有机会再站起来。像宋时轮,长津湖吃了大亏,但第五次战役啪啪打回一局,甚至杀出个华川阻击战,硬生生刷了回脸。郑维山这位理论派也是手搓出来的奇才,号称基本不吃亏。偏偏王近山,似乎老天爷就不给他“翻盘”的机会,开场一失利,后面怎么打都觉得“差口气”。
为啥就他这么倒霉,别人的剧情都有“高光”,到了他这,全是“难顶”?史书上没写的瓜咱们可不能妄自揣测——但从他经历的角度剖开来看,这锅,有几分老天、有几分自己,他自己心里恐怕最清楚。
讲王近山的“悲情”,先得掰扯下180师的那桩大案。咱们不是翻历史冷饭,就是要问问:这180师被打烂,是不是就是王近山的失误?还是没赶上好时候?
唉,说实话,好运气谁都想要,实力能顶天也得有运气帮衬。王近山放在中线对阵,那里头压力怪大,敌人调兵方便,谁都知道不是细软的活儿。要是位置给调个儿,换个人指挥,还真可能写出另一番故事。可惜历史没有回头路。
不过,有些短板注定了王近山“被吃亏”,不是纯靠运气。刚进朝鲜那会儿,反正没谁会觉得3兵团差的,兵力也还过得去,三个军配置合理,不弱于别的部队。可惜,运筹帷幄和临场变通,一念之间就能撩出大事。
你看第五次战役,12军划给了东线,王近山手里就掉了“一大块肉”,可他偏不按正常“等量交换”来,依然让自家兵团硬扛前线;对60军的调度更是迷惑操作,把主力拆得零七八碎。其实,这些问题,多数老将都懂,侧翼配合、整体撤退这种最基础的战术法则,别说统帅了,连连级军官都耳熟能详。但纸上功夫归纸上,实战偏偏就容易麻痹大意——说穿了,这可能就是指挥员最大的“短板”。
战争讲究协同作战,结果呢,179师和181师被直接抽调,60军军长韦杰手里只剩180师,后撤时又扔给人家“全军阻击”,一个师迎面顶着美军主力,还没强援。王近山的计划,咋看也就是自信过度,实际就是把对手当成早些年那个“机动能力差”的国民党军。
更搞笑的还有个场面,3兵团机要处长提出早点收拢撤退的建议,参谋长还拍胸脯笑着说“早一天晚一天没啥……”,这自信哪来的?要不是强敌美军机动能力摆那儿,一顿猛撞下来就这么被逮。
本来还有39军两个师,放在春川以东还能堵死缺口,没想到一“自作聪明”让人家提前撤,结果,百余里地空成大马路,180师直接变成“孤儿”。三番五次犯小错误,串起来就成了大漏洞。运气不好?有,但系统性大意才是根。
还有一个迷之操作。明明知道敌前撤退是玩命的活儿,王近山的调配却总是这边亡补那边缺,左手刚刚安排好,右手又出岔子。指挥部还遭遇美军空袭,电台炸了,从此军队各自乱撞,三天掉线,180师就成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岛。
咱们退一步讲,即便如此,王近山没有卷铺盖走人。被彭德怀臭骂了一通,人家还呆在前线,没换掉。为啥?大概还是顾虑到临阵换将后果太大。陈赓后来有来,但也并没有把王近山完全替下来。一个是时间紧,熟悉情况得点时间,另一个可能就是领导觉得“一次败仗不能全否定人”。毕竟,这位二野猛将,也不是一无是处。
后面的白马山战斗又是一次考验。38军受王近山指挥,准备打白马高地,训练都准备着,突然自家人“叛变”玩了个大新闻。王近山这时候,作为指挥官,对38军的担忧反应慢了一点。就说最直接吧,火力怎么配合最有效,他没足够深刻认识,还是信奉老一套“猛冲猛打”,忽略了情报早就泄露。固执起来,往往把前线逼得不好受。其实志司早就“打样”,给了各部反复调整和灵活决定的空间,王近山还死板地要“持续进攻”,多少有点走极端。
说到秦基伟那桩硬刚的故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15军原本想打上佳高地,准备得充分,王近山非要插一杠“打391高地”,底下人意见一个接一个。秦基伟刚开始让了步,结果证明自己对路,又开始回怼“这个仗不能按你定的时间打”。最后,王近山只能退让一步让人家出头,等于说,调控权流失到15军手里。老王还能咋办?该生气只能生闷气,还得给上级写报告解释。仗打赢了,声音都落到秦基伟身上,王近山成了默默无闻的“代司令员”,荣誉头上反光都不多。事儿闹成这样,想想真让人唏嘘。
再来,看一眼人员安排,至许世友上位,王近山头上的“代”字都没摘。连回国后也就当了几个军区副职。对比其他同僚的履历,总有点“伤仲永”的感觉。
当然,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复盘,指责容易,身处当时那个环境,谁都知道美军有多难打、条件多恶劣,指挥官不是神仙,改变一场战役走向时常就是那么点细节和偶然。但问题是,自己能不能实时发现差异、能不能果断承认错误,这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成为那个“力挽狂澜”的主角,还是只能扮演“被时代裹挟”的悲情角色。
王近山悲情在哪里?一是,明明有着血性、锐气,实战却常因一两个决策拖累了大局。二是,惯用的打法、思路,面对新生的美军体系、照搬照抄已经行不通。三是,个性里带着点固执,容易自信爆棚,但现实却一次次纠正他。那些老一代军事家的灵活、务实,在他身上是有的,但是面对新时代对偶然性的考验,还是输了半步。
历史给每个人安排了各自的高光和低谷,王近山没能如宋时轮、郑维山们一样实现漂亮反转。但换个思路想,他也刷新了指挥员在极端压力下,该怎么反思、怎么学习、怎么和同僚“掰扯到底”的新标准。
问最后一句,啥叫“悲情主角”?不是全无能力,而是明明差一步、偏偏站不到最前沿。人生大抵如此,谁都想做大英雄,但总有人得承受背锅、有人要成就别人。
有时候,成王不一定是胜者;败将未必是真输家。王近山的遭遇,就是给所有后来人一个提醒。
大家看过之后,你觉得,王近山到底是被命运困住,还是有自身的未突破之处呢?欢迎评论区抬杠,一起聊聊:时代和个体,到底谁才是“无解的变量”?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