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自苏联和南斯拉夫决裂说起
1948年,对美苏两国而言,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苏联与南斯拉夫宣告了分裂。至于分裂的具体原因,只能言简意赅地提及:南斯拉夫与波兰等国的解放途径不同,它并非依赖苏军的力量,而是在铁托的领导下,凭借自身努力和战斗,一步步赢得的独立。
自然而然,这便注定了南斯拉夫的强硬立场,它敢于不听从莫斯科的指挥。然而,斯大林却忧虑其他国家的效仿,一旦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局势将变得更加严峻。于是,双方的关系由此走向决裂。
当这一消息传至美国,杜鲁门政府立刻欣喜若狂,意图借机兴风作浪,意图鼓动所谓的“莫斯科教廷的异端”起义,推翻莫斯科政权。然而,被誉为“冷战之父”的乔治·凯南却坚定地持反对意见,其理由归结于以下两点。
一则而言:若美国轻易地承认或接纳铁托,此举必引燃东方集团及其追随者的强烈反感与不满——犹如激起反弹,这不仅可能动摇铁托在南斯拉夫的稳固地位,更有可能导致南斯拉夫被迫重返苏联阵营。
其次,若是对铁托置之不理,不迅速伸出援手,仿佛此事从未发生,此等做法亦不可取。因为如此一来,莫斯科必将找到借口,误以为我国对其有所轻视。东方阵营的国家唯有与莫斯科紧密团结,方能安身立命。一旦背离苏联,必将面临资本主义势力的群狼环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等于错失良机。
面临这样的问题,乔治·凯南迅速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看法:表面上态度冷淡,私下里却伸出援手,甚至不惜提供军事支持!
所谓公开的冷淡态度,既可保全铁托的尊严,稳固其统治地位,又能向美国的盟友做出必要交代。至于私下的援助,则旨在确保南斯拉夫摆脱莫斯科的控制,发挥分化的作用。
凯南的这一策略一经提出,便立刻赢得了杜鲁门的极大喜悦,他全力支持该计划,并迅速付诸实施……为何文章开头提及此事?因为它与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应对策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自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我国始终未曾公开发表对俄罗斯的明确支持立场,亦未如印度般行事张扬。我国仅保持正常的经贸交流,相互开展商业合作。然而,这样的做法却让美国感到措手不及,毕竟他们深知我国这一策略的高明之处,他们自己也曾运用过类似手段。
其二:戳穿美国的图谋
譬如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再度对中国提出指责,指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未曾对俄罗斯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反而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支持。其言辞中,中国被形容为“俄罗斯发动战争的不可或缺的推手”!
无疑,对于美方的这一错误论调,我国在联合国大会的代表耿爽给予了有力驳斥,明确指出:美方所述纯粹是无稽之谈……倘若我国向俄罗斯输送了军事物资,那么战场现状早已非今日之景象!
继而,耿爽揭露了美国的意图: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便趁机推进其地缘战略,旨在服务于自身的政策目标。
首先,目的无非在于通过战争手段,意图削弱俄罗斯的力量,乃至将其击败,以期在欧洲安全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美国意图借助战争,激化阵营间的对立情绪,制造分裂与对抗的氛围,以实现对我国这一战略对手的压制与孤立……
第三,美国意图通过发动战争,借此塑造其正面形象,以抵消国际社会对其在中东问题上的消极看法……
在联大舞台上,耿爽毫不留情地一举揭露了美国的阴谋!自然而然地,一个疑问随之而生。
显而易见,美国对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所持立场的不公正指责,已非首次,如往昔的北约华盛顿峰会亦曾出现此类情形。
先前中国总是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则,展现出一种宽厚的形象。那么,为何这次没有继续纵容美方,反而选择了直接揭露其意图呢?
中国和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平衡,绝不能被破坏。但要理解这个“平衡点”的具体含义,我们必须回溯到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的情况……
其三:欧洲的好日子结束了。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世界舞台的焦点无不集中于欧洲,一切似乎都围绕这片大陆旋转。
例如,俄罗斯不仅向欧洲,尤其是德国供应价格低廉的石油和天然气,而且其民众也在积极采购欧洲的工业制品与奢侈品。至于俄罗斯的富裕阶层,更是纷纷在欧洲大举购置房产等高端资产。
即便是中国,也曾在那个时期纷纷抢购欧洲的高端工业产品,诸如汽车等。此外,红酒、橄榄油等高级食品也是人们的热门选择。而且,许多人喜欢时不时地前往欧洲度假旅行。
在中东地区,显而易见,该地区为欧洲输送了廉价的劳动力。而对于那些石油输出国,情形亦然,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倾向于支持欧洲。以至于伊朗,为了赢得欧洲的青睐,不惜与俄罗斯争夺宠爱,以期大量出售石油……
欧洲几乎因此飘然欲仙,诸如人权、绿色环保、碳排放等议题,一经自行制定标准,便开始全球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敛财。
换言之,彼时美国一方面积极发展金融和高新技术,另一方面亦肩负起保护欧洲的安全,同时扮演着全球警察的角色。
中国全力推进,全民996。
不论俄罗斯抑或乌克兰,广大民众均热切期望能够加入欧盟,从而享受到其带来的福利待遇。
这些陈述,难道我是在胡言乱语吗?毕竟事情发生不久,稍加回忆便能清晰。那么,究竟是什么事件终结了这一切?正是俄乌冲突的爆发,宣告了欧洲美好时光的终结。
其四:不容被打破
常言道: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自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承受了来自美国的金融打压和我国的工业挑战,有人不禁要问,这是否在情理之中?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毕竟,若上天赐予你优越的条件,而你却未能进取,反而愈发放肆,这样的结果又怎能不是咎由自取呢?
这就是俄乌冲突的平衡。中国和美国均正借俄乌冲突之机,对欧洲进行战略“再分配”。换言之,无论是我国还是美国,均不希望俄罗斯遭遇惨败,亦不期望其轻易征服乌克兰。
因此,自俄乌冲突爆发伊始,拜登便毫不犹豫地宣告:美军将坚决不介入其中,无论外界如何劝说,我们都不会踏足战场!
欧洲,你们必须购买我国美国的石油与天然气,必须提升国防开支,向我支付更多的保护费。唯有如此,我才愿意支持乌克兰。
这亦为北约所忌惮,一旦局势波及白俄罗斯,中国便迅速派遣兵力,与白俄罗斯携手开展联合军事演习,以此稳控局势之关键所在!
究其根本,中国揭露美国阴谋的缘由,无非是“再分配欧洲”这一美方制造的机会,尽管我们之间有着某种默契,但你显然意图独占成果。既然如此,我便要给你一点警示!
洞悉了这一问题的本质,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俄乌冲突持续至今,且让俄罗斯与欧洲陷入近乎生不如死的境地——这一切,只因它成为了中美之间力量的“平衡点”。
直言不讳地说,老大与老二在摊牌之前,务必先削弱老三,乃至老四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