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点开新闻,俄乌谈判的新动向都像是被人提着心脏那样撕扯着。我,一个普通上班族,家里有老人小孩,每天最怕的就是看到“空袭”、“无人机”这种字眼。可最近,俄乌谈判还没开始,双方就已经在上演针锋相对的较量。说得明白点,谈判桌都还没坐热,谁也不肯先松手,空中导弹和无人机就已经你来我往,搞得两边都睡不安稳。天刚亮,孩子还在厨房挑蛋壳,我刷手机就看到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在忙着“秀肌肉”。
这次约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谈判。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公布时间上还互相“抢头条”俄方先说23号见面、24号正式谈,乌克兰总统则嘴硬,23号就要拉上架。可不管谁更快,气势必须先拿到手上。6月初,俄罗斯对乌发起了最近一次最大规模袭击,24枚导弹、四百多架无人机,听着都觉得天上能搭个乌云。基辅、哈尔科夫,夜里传来爆炸声,十五处地方着了火。乌克兰这边机场的消防员、救援队,几乎一夜没合眼。大大小小的设备,全出动了。有人受伤,有人再也没回家,该说谁更可怜?
另一边厢,乌克兰也没闲着,俄罗斯国防部门发布简报,说莫斯科州那夜击落了二十几架无人机。更不用说,库尔斯克、图拉等地也没能安稳。机场管制,出行的人堵成一锅粥,那画面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焦虑味道。夜里四点多,才终于见到消息说机场运行恢复,可整天心里都压着块石头。
作为一名关心局势的普通人,看着这些消息,最直接感受就是两个字疲惫。天天打来打去,真正遭殃的还是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可最大的问题是,这场仗已经不仅仅是俄乌的事了,欧洲不少国家都牵扯进来,关系已经乱成了一锅炖烂的菜。以前还有“兄弟情”可讲,现在“退群”、对对方合同说废就废,情份怎么都不剩下了。
谈德国吧。前段时间,俄罗斯总理签了个大命令,直接把和德国的军事合作协议一刀切断。要知道,这协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了,牵扯到好几个部门。说停就停,多少有种“翻脸比翻书快”的决绝。传出来的原因很直接觉得德国站错了队,支持乌克兰,谁惯着你?
想当初,德国算是欧洲里面较为中立、还能和俄罗斯说上话的国家。可眼下,连好脾气也用尽。美国那边也没闲着,把爱国者防空系统的交付顺序调一调,德国得先拿到设备,其实这些东西最后都是奔着乌克兰去的。美国嘴上说愿意支持欧洲,“但你们要掏钱”,用大白话说,这就是“我出货,你买单”。而德国也认了这个账,帮着转手。这就是场大国的算计和小国的苦日子。
接下来再看欧盟,冯德莱恩递交的新预算案,一开口就要把预算加到两万亿欧元。农业要紧?能省则省,先挤出六千亿来搞安全。光听这数字就觉得头晕,大企业估计拍手叫好,可农民一看自己口袋更瘦了。欧盟老毛病——想花钱撑场面,可是成员国并不都乐意买账。德国带头作难,谁会喜欢被人指着鼻子当“橡皮图章”?
即便内部有杂音,但是一提到俄罗斯,欧盟态度却整齐划一,第18轮制裁都打包送上门了。其实西方的冷战思维还是热着的,只不过老工具箱里多了几个新锤子。俄罗斯和欧洲,渐行渐远,大概成了新时代的常态。
英国那边态度更直接,紧跟欧盟,要继续压低俄罗斯原油价格上限,“同步步伐”,嘴上说是为了打击俄罗斯经济,实际上这也是另外一种“拉帮结派”。普京前两天也发声了,说不怕制裁,不会被拖垮,毕竟早已“打过几轮疫苗”,这些手段司空见惯。但话虽如此,真抗得住吗?没有谁能拍胸脯说得准。欧盟制裁一轮接着一轮,可俄乌的硝烟依旧没有散去。
打到现在,最让人心累的,就是看不到头。制裁的刀越砍越深,双方的距离也越推越远,谈判桌上的和平更成了奢望。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真要管用,不至于都到第十八轮了还没结果。对普通人来说,只希望有那么一天,新闻里能多点“达成共识”,“握手言和”,少一些爆炸和流血。
各位看官,你们怎么看这场缠斗?是觉得该强硬到底,还是早该坐下来好好谈?如果你家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炮火的震颤,又会做怎样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看法,也许,真正的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