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想两头通吃,结果被特朗普和中国各上了一课
莫迪这步棋,乍一看,还真有点左右逢源的意思。前脚刚在休斯顿和特朗普手拉手,喊着“老铁,没毛病”,那场面,那叫一个热烈。可谁能想到,后脚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就挥过来了,一点情面都不留。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印度这是被逼到了墙角,临时起意想在中美之间找点平衡。可要我说,这哪是临时起意,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国家根深蒂固的行事逻辑,一种几十年都没变过的路径依赖。
你看看莫迪那些年的操作,煞费苦心,又是“印度制造”,又是“拥抱美国”。他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想着能借着美国这股东风,压一压旁边的邻居,顺便把经济搞上去。想法是好的,可他忘了,特朗普这人,做生意从来不讲情怀,只看账本。
所以,当美国的关税加到印度头上的时候,莫迪估计是真有点懵。他可能没想明白,为什么自己都把姿态放得这么低了,还是逃不过这一劫。这其实就是国际关系的真相,哪有什么温情脉脉,归根结底看的还是你自己的分量。
说到分量,就不能不提咱们自己。贸易战这几年,全世界都看着,咱们硬是扛下来了。你说咱们靠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告诉我们,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这种“历史记忆”可不是凭空来的,是一次又一次被逼到绝境里,硬生生磨出来的。就说五十年代末那会儿,咱们和苏联老大哥好得跟一个人似的,结果呢?人家说翻脸就翻脸,专家一撤,图纸一撕,就想看咱们的笑话。
当时咱们最要紧的项目是什么?原子弹,代号“596工程”。苏联专家一走,等于把咱们的梯子给抽了。外面一堆人等着看咱们从高处摔下来。结果呢?钱学森、邓稼先那一代人,愣是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把原子弹给搞了出来。那种被全世界孤立,只能咬着牙自己干的经历,给这个民族打上了一辈子都磨不掉的烙印。
你再回头看印度。我不是说印度不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难处。但你要是翻开印度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很尴尬的事实。在1947年独立之前,这片广袤的土地,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过大一统。英国人在这里玩了上百年的“分而治之”,几百个土邦王公,各有各的心思。
这种历史惯性,是很难在短短几十年里就彻底扭转的。所以你看印度在国际上,总想找个靠山,总想借力打力。这不是莫迪一个人的问题,这是他们整个精英阶层的一种思维定式。他们缺乏那种“天塌下来自己扛”的底气。
这种底气,咱们是怎么来的?除了刚才说的被苏联“上了一课”,还有更早的。很多人都说,要是当年没有解放战争,要是蒋介石赢了,会怎么样?我不敢说会怎么样,但我知道,当年的国民政府,从上到下,对美国的依赖有多严重。小到军火物资,大到经济命脉,都得看美国人的脸色。
真要是那样,中国就算名义上是个大国,实际上也只是个大号的“代理人”,哪还有什么独立自主可言。所以说,那场战争的残酷,恰恰是把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打碎了,逼着这个国家走上了一条完全靠自己的路。
现在,历史好像又轮回了一次。美国人又来了,这次不只是关税,还有科技封锁、金融打压。你以为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是一时兴起?你去看看美国2017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这根本不是一个人的决定,是整个美国精英层的共识。
他们想干嘛?还是老一套,想把咱们的梯子抽掉。高科技领域,不让你爬;金融领域,给你使绊子。他们觉得,只要卡住咱们的脖子,咱们就得像当年的日本或者德国一样,乖乖签个“广场协议”,自己废掉武功。
可他们算错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有着“596工程”记忆的民族。你越是封锁我,我越是要自己搞出来。你断我芯片,我就倾全国之力去攻关。你打压我的企业,我就自己构建一套生态系统。这种反应,几乎是一种本能。
所以你看,同样是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和印度的反应截然不同。这不是谁比谁更聪明,而是历史的“出厂设置”就不一样。咱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经历的苦难太多了,一次次被推到悬崖边上,早就习惯了在绝境中寻找生路。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博弈,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底牌,决定了别人会怎么对你。莫迪想在中美之间走钢丝,这本身没错,但钢丝不是谁都能走的。没有那份从历史深处带出来的沉稳和韧劲,风一吹,就容易掉下来。
历史从来不相信眼泪,它只尊重实力和智慧。而一个民族最大的智慧,就是从自己走过的路中,看清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