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哈西站那一刻,凉风扑面而来,几个南方来的游客不约而同打了个哆嗦。这哪像三伏天啊?穿短袖的小伙子搓着胳膊直嘀咕:"咱该不是穿越到秋天了吧?"旁边拖着行李箱的大姐乐了:"早跟你们说哈尔滨是天然空调,这下信了吧?"
站前广场上,穿花衬衫的出租车司机老张正扯着嗓子招揽客人:"中央大街走不走?道外巴洛克瞅瞅?"见着拎着大包小包的游客,他顺手就接过行李:"大妹子放心,咱哈尔滨的哥不绕道,打表走中宣街最快!"这一嗓子带着东北人特有的敞亮劲儿,把初来乍到的游客逗得直乐。
宾馆前台王阿姨正给客人办入住,瞅见一家三口带着孩子,转身就从柜台底下掏出个俄罗斯套娃:"给娃玩吧,咱哈尔滨特产!"小朋友眼睛一亮,王阿姨趁机念叨:"晚上上中央大街溜达记得带件外套,江边风硬,别学那些小年轻要风度不要温度。"这话把孩儿他妈说得直点头,转头就回屋翻外套去了。
夜幕降临,老道外的烧烤摊支棱起来了。炭火噼啪作响间,油边在铁网上滋滋冒油花。从上海来的小李举着手机边拍边嘀咕:"这不就是护心肉嘛?"烤串师傅老马一乐:"小伙子识货!咱东北人管这叫'活肉',一头猪就出二斤,香着呢!"顺手撒了把孜然,烟火气混着肉香直往人鼻子里钻。
隔壁桌几个俄罗斯游客正跟格瓦斯较劲,金发姑娘皱着眉头咂摸味道:"这面包味的汽水?"本地小伙大刘赶紧示范:"得这么喝——"仰脖子咕咚半杯,抹着嘴笑:"得劲儿吧?比你们伏特加解腻!"一桌人笑作一团,碰杯声惊飞了树上打盹的麻雀。
松花江畔的晚风带着水汽,吹散了白天的燥热。防洪纪念塔下,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穿着薄纱裙转圈,旁边玩滑板的小年轻时不时炫个花样。从广州来的陈举着马迭尔冰棍发呆:"这都晚上九点了,天还亮着呢?"卖气球的商贩接茬:"咱这儿夏天白昼长,等您吃完这根冰棍,江对岸太阳才落山呢!"
索菲亚教堂广场上,画肖像的艺人们支着画板等生意。大学生小周刚坐下,就听画家老赵念叨:"姑娘把刘海撩撩,对喽!咱哈尔滨姑娘都这大气劲儿!"笔尖沙沙划过纸面,远处传来手风琴声,拉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却莫名跟拜占庭式的圆顶配得很。
凌晨两点的师大夜市依旧热闹,卖烤冷面的小两口配合默契。丈夫翻面刷酱,媳妇麻利地装盒:"多给您加勺白糖,咱东北人实在!"北京来的食客咬了一口愣住:"这酸甜口的?"旁边等餐的本地姑娘笑弯了眼睛:"哥您这就外行了,正宗烤冷面就得吃酸甜辣三掺的!"
天蒙蒙亮时,早市已经支起摊子。卖豆浆的大爷舀着滚烫的豆汁,跟熟客唠嗑:"今儿豆腐脑点卤点老了,将就喝啊!"买菜的大婶们拎着香瓜比划:"这瓜保甜?不甜我可得回来找你!"卖瓜汉子拍着胸脯:"姐您尝了再说,不甜不要钱!咱哈尔滨的香瓜,比蜜还甜三分!"
中央大街的面包石被晨露浸得发亮,扫街的大爷哼着《太阳岛上》慢慢晃。第一批游客已经举着手机在拍马迭尔宾馆的穹顶,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主动凑过去:"这栋楼可有年头了,当年犹太人建的,您看那房檐......"晨光斜斜地切过文艺复兴式的浮雕,把百年前的鎏金照得发亮。
松花江观光索道缓缓爬升,车厢里广东来的小夫妻紧握扶手。对面本地大叔笑着安慰:"别怕,这索道比我儿子都结实!"脚下是粼粼的江水,远处太阳岛上的绿荫里藏着俄式小别墅。突然一阵风过,车厢轻轻摇晃,惊起一片笑声,倒是冲淡了恐高的紧张。
老厨家锅包肉的厨房里,大师傅掂勺的动静震天响。金黄的面衣裹着里脊在油锅里翻腾,醋香混着姜丝味儿直冲脑门。上海来的美食博主刚拍完视频,就被服务员塞了双筷子:"别光拍啊,趁热吃!咱家祖传手艺,溥仪当年都馋这口!"咬下去的脆响惊得隔壁桌小朋友直咽口水。
秋林公司的玻璃柜台前,挤满了买红肠的游客。售货员麻利地切着肠衣:"这根肥瘦相间的最好!"转头又嘱咐:"塑封袋给您多套两层,带飞机上别串味儿!"北京大爷拎着五斤红肠直咂嘴:"这分量,够我们胡同老哥几个喝半个月了!"
夜幕再次降临的时候,音乐公园的喷泉随着《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起舞。从成都来的小情侣跟着节奏晃,旁边溜旱冰的大爷突然来个急刹,花白胡子一翘:"年轻真好啊!咱哈尔滨夏天就这么十来天,可不得可劲儿撒欢么!"喷泉的水雾随风飘散,在霓虹里映出小小的彩虹。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