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最近一则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的专家建议,像颗深水炸弹在网上炸开了锅。不少家长看完直呼:这哪是理财指南,分明是给咱出的一道'钞能力'考题啊! 上海交大的教授拿着计算器啪啪一按,算盘珠子都要打冒烟了:假设每年收益8%,10岁孩子每年存1万,存6年总共6万本金,到65岁账户竟能滚出344万雪花银!反观25岁才开始的打工人,吭哧吭哧每年存1万连存40年,最后反而少赚64万。时间杠杆的威力,连财神爷看了都得竖大拇指。 可现实呢?建议刚落地就砸出满地鸡毛。普通家长掰着指头算账:孩子压岁钱刚捂热就要划进

耀世娱乐

热线电话:

耀世娱乐

10岁开始存养老钱?开始新时代的反向啃老

点击次数:116发布日期:2025-08-09 23:06

最近一则"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的专家建议,像颗深水炸弹在网上炸开了锅。不少家长看完直呼:"这哪是理财指南,分明是给咱出的一道'钞能力'考题啊!"

上海交大的教授拿着计算器啪啪一按,算盘珠子都要打冒烟了:假设每年收益8%,10岁孩子每年存1万,存6年总共6万本金,到65岁账户竟能滚出344万雪花银!反观25岁才开始的打工人,吭哧吭哧每年存1万连存40年,最后反而少赚64万。时间杠杆的威力,连财神爷看了都得竖大拇指。

可现实呢?建议刚落地就砸出满地鸡毛。普通家长掰着指头算账:孩子压岁钱刚捂热就要划进养老账户?每月工资除去房贷补习班,全家挤在30平米老破小,给孩子存养老钱?怕不是要全家喝西北风!

童话里的8%,现实中的2%

更扎心的是那8%的"童话收益率"。打开手机银行,三年定存利率才2字头;股票基金倒是能冲高收益,可看看账户里绿油油的持仓,心脏都快停跳了。真按专家剧本演,别说344万养老金,保本都是场豪赌。有网友调侃道:"专家建议的收益率,就像我奶奶说的'当年鸡蛋三分钱一个'——美好但回不去了。"

老李家的故事就特别典型。去年听信"复利神话",把给儿子存的大学教育金投进了某明星基金,结果一年下来亏了30%。"现在别说养老,孩子上大学的钱都得重新攒。"老李苦笑着摇头,"专家算的是数学题,咱过的是烟火日子啊!"

反向啃老:新型家庭经济学

当全网还在争论可行性时,年轻人早看透了本质。有网友自嘲:"原来我啃老从10岁就开始了——不过是反向啃老!"还有家长苦笑:"娃的养老钱还没着落,我的钱包倒先提前退休了。"

90后的小王给记者算了笔账:在二线城市,孩子每月兴趣班2000元,营养补充1000元,衣物玩具500元,再加上学杂费,每月固定支出就要4000元。"现在专家让我每年再抠出1万给孩子存养老?那我只能选择'月光'得更彻底些。"小王无奈地说。

更让人心酸的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家庭"。45岁的张女士既要负担儿子的大学费用,又要照顾患病父母。"养老?我现在连自己的养老金账户都三年没续费了,哪还顾得上10岁的外孙?"她苦笑着说。

财商教育比养老账户更重要

其实,与其盯着孩子那点压岁钱,不如趁早培养理财意识。12岁的乐乐在妈妈指导下,把零花钱分成三份:50%存进小猪存钱罐,30%自由支配,20%做"梦想基金"。半年后,他用自己的"梦想基金"买了心仪已久的望远镜。"孩子学会规划比盲目存钱更重要。"乐乐妈说,"这就像老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财脑才是真金饭碗。"

北京金融街某小学的实践课更生动:孩子们模拟经营小超市,从进货定价到促销策略全流程实操。"有个孩子把临期酸奶做成'盲盒'促销,当天就清仓了。"班主任李老师笑道,"这些实战经验,比存个冷冰冰的养老账户有意义多了。"

普通人的养老攻略:细水长流才是王道

对于工薪族,养老规划要讲究"蚂蚁搬家"的智慧:

起步阶段(25-35岁):每月雷打不动存500,放进货币基金先练手。余额宝、零钱通都是好选择,关键是要养成"先存后花"的习惯。

黄金期(35-50岁):拿小部分钱试试水,记住"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指数基金定投是不错的选择,就像定期播种,静待收获。

冲刺阶段(50岁以上):逐渐转向稳健型产品,国债、大额存单安排上,确保本金安全。

健康才是隐形的提款机

别忘了,健康才是最保值的"养老股"。研究显示,坚持锻炼的老人医疗支出减少42%。老赵的故事就是明证:坚持晨跑二十年,如今年近七旬体检指标比不少中年人都好。"省下的医药费够我每年出国玩一趟。"他得意地说,"这买卖可比炒股稳多了!"

社区医院的王医生建议:"每天快走30分钟,少喝两杯奶茶,省下的钱和健康,就是给未来存的双份养老金。"

别让童年背上养老的担子

说到底,养老规划是场马拉松。与其逼10岁孩子当"时间魔法师",不如自己扎扎实实跑好接力赛。当个人努力撞上政策东风,养老这场硬仗,咱们慢慢打才有胜算。

看着楼下玩耍的孩子们,李大爷的话发人深省:"我孙子现在该想的是怎么把风筝放得更高,而不是60年后靠什么吃饭。"专家建议虽美好,可普通人的日子终究要脚踏实地。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养老的担子,不该提前几十年就压在稚嫩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