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勒,你彻底疯了!100只羊换那堆废铜烂铁?连野猫都不愿意住的鬼地方!」
2006年春末,帕米尔高原狂风呼啸,黄沙漫天。荒凉的戈壁滩上,除了偶尔路过的骆驼商队,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
维吾尔族牧民阿卜杜勒·哈尔曼凝视着眼前锈蚀斑斑的巨型天线,在底座一角发现了用维吾尔文刻着的字迹:「祈求上天佑护中华航天事业,1968年建造」
17年后的,当五星红旗在月球表面高高飘扬时,那些曾经嘲笑他愚蠢的人们,对着电视屏幕泪流满面...
01
2006年春天的一个黄昏,阿卜杜勒把破旧的收音机调到西北方向,恰好接收到德黑兰电台的信号。
波斯语广播中传来一条令人意外的消息:「塔吉克斯坦军方将清理边境废弃军事设施...任何人只需100只羊即可换取军用废料...」
手中的馕饼滑落到地上。
这个46岁的维吾尔族牧民从小就有个怪癖,对天空中的任何声音都异常敏感。
90年代在乌鲁木齐当建筑工人时,每当听到飞机引擎声,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追着飞机奔跑,直到完全消失在视线中。
「你又在听那破收音机!」
妻子娜兹古丽从毡房里怒气冲冲地冲出来。
「羊群又走失了三只,你还有心思听外国人胡说八道!」
阿卜杜勒收起收音机,但脑海中不断回响着刚才的话:100只羊,军用废料。
次日黎明,他骑着家里唯一的毛驴赶到县城,花10块钱买了一份《杜尚别晨报》。
报纸清单上写着:帕米尔3号观测站,含雷达系统、通信设备、发电机组。
阿卜杜勒死死盯着报纸上那张模糊的黑白照片,心脏剧烈跳动。
那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与他在《解放军报》上见过的苏联雷达如出一辙。
「阿卜杜勒,你到底想干什么?」
村长马哈穆德听说他要卖羊买雷达,手里的茶杯差点摔个粉碎。
「那可是军用装备!你是想坐牢吗?」
「村长大哥,请您听我解释...」
「解释什么!昨天你媳妇哭着来找我,说你要败光家产。」
马哈穆德愤怒地指着阿卜杜勒:
「100只羊啊!够你们全家吃上十年!你的脑子是不是被驴踢了?」
阿卜杜勒低头沉默。
他也明白这个想法听起来荒谬,但内心那股强烈的冲动无法抑制。
夜晚回到家,娜兹古丽已经收拾好行李。
「我要带着古丽娜回娘家。」
她紧紧抱着6岁的女儿。
「你要和那些破铜烂铁过日子,就一个人过去吧!」
「妈妈,为什么爸爸要买那个大锅盖?」
小古丽娜拉着阿卜杜勒的袖子问道。
阿卜杜勒蹲下来,轻抚女儿的头发。
「那不是锅盖,闺女,那是能够听到天空声音的神奇机器。」
「天空中有声音吗?」
「对的,天空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在等待我们发现。」
娜兹古丽冷笑道:「还天使呢!古丽娜,别听你爸爸胡编乱造!」
第三天,阿卜杜勒还是赶着100只羊踏上了征程。
从喀什到杜尚别,横跨1100公里戈壁荒漠。
他雇佣了三个塔吉克青年帮忙驱赶羊群,自己骑着摩托车在前方开路。
还找了一位当地向导,名叫萨里姆的中年商人,能说几句蹩脚的中文。
另外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遇到了退休教师伊布拉欣,这位老人曾在苏联时期学过中文。
塔吉克斯坦军方的拍卖会场设在一个偏僻山谷中。
参与竞买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是本地废品回收商。
主持拍卖的是一位操着流利俄语的军官,神情显得很不耐烦。
「3号观测站设备,起拍价100只羊。」
军官举着扩音器喊道。
「有人对这堆破烂感兴趣吗?」
阿卜杜勒高举右手:「我要!100只新疆细毛羊!」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一个中国人,身穿厚重的羊皮大衣,用带着浓重口音的俄语发言。
「羊在哪里?」军官问。
「就在外面。」
军官派遣两名士兵外出查验了十多分钟。
「报告长官,确实是100只,品质上乘。」
「还有人愿意加价吗?」
现场静得落针可闻。
「成交!中国公民...请问您的姓名?」
「阿卜杜勒·哈尔曼。」
「很好,阿卜杜勒先生,这些废弃设备现在归您所有。」
签订合同时,阿卜杜勒留意到合同中并未标注「禁止民用」条款。
这意味着他完全可以合法使用这些设备。
下午跟随军车抵达雷达站现场。
矗立在帕米尔高原上,凝视着这个钢铁巨兽,阿卜杜勒的心脏狂跳不止。
主雷达天线直径足有30米,辅助雷达也有12米。
控制室内密密麻麻都是俄文仪表,发电机房里堆满了废弃零部件。
「苏联解体后就无人管理了。」
护送的军官点燃一支香烟。
「您买这些东西打算做什么?」
「看看能否修复使用。」
军官笑了:「修复?您知道这是什么吗?」
他指向锈蚀的铭牌。
「这是RLS-天眼型深空监视雷达,1963年苏联制造,专门监控太空目标。」
阿卜杜勒聚精会神地倾听。
「1991年断电后就一直搁置,15年没有维护,早已彻底报废。」
「为什么不拆解当废铁出售?」
军官压低嗓音:「您知道这里以前的用途吗?」
阿卜杜勒摇摇头。
「中苏联合深空观测基地。」
军官指向墙壁上一张泛黄的照片。
「1968年至1975年,中国新疆的技术人员与苏联专家共同监视美军卫星。」
阿卜杜勒走近观看那张照片。
几名中国人和苏联人身穿工作服,在雷达前合影留念。
照片下方用中俄双语写着:「中苏太空合作友谊万古长青!」
突然,他在控制台抽屉里发现了一本日记。
封面写着:「观测记录——新疆军区技术连1968年度」
阿卜杜勒翻开首页,上面用工整楷书写道:「1968年10月1日,成功截获美军侦察卫星信号,技术参数已上报北京指挥部...」
他的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这绝不是什么废铜烂铁,这是中国航天史的珍贵遗迹!
02
阿卜杜勒在雷达站熬过了第一个严冬。
他将控制塔改造为居住空间,用厚毛毯遮挡破损的窗户。
每日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仪表上的冰霜。
「你这个疯子!」
当地牧民沙迪克每次策马经过都会辱骂几句。
「一个人住在这鬼地方,迟早会冻死!」
阿卜杜勒正专心研读那本技术连日记。
「沙迪克兄弟,你了解这里的历史吗?」
「当然了解,苏联人的军事基地。」
沙迪克点燃一支旱烟。
「文革期间,中国人也来过。我祖父还给他们送过马奶酒。」
「那你知道他们的具体任务吗?」
「观察天空。」
沙迪克指着锈蚀的天线设备。
「我祖父说,那些中国士兵每天夜里都转动这个大铁盘,据说是在追踪美国人的飞行器。」
阿卜杜勒兴奋地问:「他们真的有所发现?」
「谁知道呢。」
沙迪克无所谓地摆手。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人撤离了。再后来苏联也解体了,这里就彻底废弃了。」
春季到来后,阿卜杜勒开始维修设备。
他从县城采购了若干太阳能电池板,为控制室供电。
然而按下启动开关后,所有表盘都毫无反应。
「电路系统全部烧毁了。」
门口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阿卜杜勒大吃一惊。
「您是何人?」
「德米特里·沃尔科夫。」
来者是一位60多岁的俄国老人,肩背工具包。
「我曾经在这里工作。」
德米特里走向操作台,熟练地开启检修面板。
「1975年至1985年,我担任这里的电子系统工程师。」
老人指着烧焦的电路板。
「这些电子管已经老化损坏,必须全部更换。」
「您懂得维修?」
「略知一二。」
德米特里微笑道。
「不过需要相当可观的资金。」
阿卜杜勒心中一沉:「大约需要多少?」
「至少8万美元。」
阿卜杜勒顿感绝望。
他全部积蓄充其量只能购买基础配件。
「不过...」
德米特里继续说道:
「如果您真心想要修复,我或许有办法。」
「什么办法?」
「我在俄国有朋友,能够获取二手设备。」
德米特里压低声音:
「您知道这台雷达的真正价值所在吗?」
阿卜杜勒困惑地摇头。
「这是苏联第一代深空监视雷达的试验型号。」
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
「全球总共制造5台,目前仅有2台仍能正常运行。」
「那军方为何要出售?」
「因为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件东西的真正价值。」
德米特里指向天线基座:
「更重要的是,这下面还隐藏着其他秘密。」
「什么秘密?」
德米特里没有回答,而是从包中取出电钻。
「先帮我拆除这块面板。」
接下来几个月,德米特里频繁造访。
他教授阿卜杜勒电路原理,讲解雷达工作机制。
阿卜杜勒发现这位老人绝非等闲之辈,对航天技术了如指掌。
「德米特里,您以前真的只是普通工程师?」
「我在卡普斯京·亚尔航天中心服务过数年。」
德米特里正在焊接电路板。
「后来被调派到这里工作。」
阿卜杜勒想起那本日记:「那个时期中国人也在这里?」
「1975年以前确实如此。」
德米特里停下手中工作:
「那是冷战最激烈的阶段。中苏虽然政治上对立,但在航天技术领域仍有秘密合作。」
「什么样的合作?」
「太空监视任务。」
德米特里环顾四周,确认无人窃听:
「美国在太平洋部署了军用间谍卫星,我们需要实时监控。」
阿卜杜勒全神贯注地聆听。
「这个雷达的核心任务就是追踪太平洋上空的美军侦察卫星。」
德米特里指向控制台的红色按钮:
「一旦发现目标,立即向莫斯科和北京同时报告。」
「中苏关系恶化后还能合作?」
「面对美国威胁,意识形态分歧必须让位。」
阿卜杜勒意识到自己购买的不仅是废铁,更是一段珍贵的冷战历史。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沉重一击。
娜兹古丽依然没有回来,女儿古丽娜在学校被同学嘲笑为「雷达女孩」。
更严重的是,当地一些人开始关注他。
一个深夜,五名蒙面人闯入控制室。
「外国人滚出去!」
为首者用塔吉克语咆哮:
「这里不欢迎你!」
阿卜杜勒举起双手:「我不是异教徒,我也信仰安拉...」
「信安拉?那你为什么摆弄这些魔鬼机器?」
另一人踢翻工具箱:
「立刻滚回中国!」
他们砸毁几台设备后扬长而去。
阿卜杜勒坐在废墟中,第一次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疯了。
次日德米特里看到破坏现场。
「他们还会再来。」
德米特里检查损坏的设备:
「这些人不讲理。」
「怎么办?」
「要么放弃,要么...」
德米特里从怀中掏出手枪:
「学会自卫。」
阿卜杜勒看着那把枪,双腿发软。
他只是一个牧民,从未接触过武器。
「我不会用枪。」
「那就学会。」
德米特里将枪放在桌上:
「在这种地方,仅有善良是活不下去的。」
当晚,新疆电视台播出新闻:《牧民巨资购买废品引发争议》。
记者站在雷达站门前报道,背景是阿卜杜勒和那些锈蚀设备。
「这位喀什牧民用100只羊购买塔吉克斯坦废弃军事设施...专家认为此举极不明智...」
看到新闻的瞬间,阿卜杜勒感觉全世界都在嘲笑自己。
此时又来了一个新邻居——塔吉克族老人马合苏德,经常过来围观。
「阿卜杜勒,何必这样折腾?」马合苏德摇头说道,「花这么多钱买废铁,不如买几头牛实用。」
同时,县里的废品收购商卡里姆也时常来劝说:「兄弟,这些破烂我出1万块钱全收了,你也不亏。」
03
2014年夏天,阿卜杜勒终于接收到第一个太空信号。
那个黄昏,他例行调试接收设备。
突然,扬声器传出断续的嘀嘀声。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快来!」
阿卜杜勒对着对讲机狂呼。
十分钟后,德米特里骑摩托车赶到。
两人伏在示波器前,注视着屏幕跳动的波形。
「这是什么信号?」阿卜杜勒询问。
德米特里仔细分析片刻:
「国际空间站。」
他激动得声音颤抖:
「我们接收到了国际空间站的遥测信号!」
阿卜杜勒难以置信。
8年努力,这堆废铁终于复活了!
「能听到宇航员对话吗?」
「理论上可以。」
德米特里调节频率:
「但需要更精确的天线定向。」
随后几个月,他们持续改进设备性能。
阿卜杜勒学会计算卫星轨道,德米特里负责技术优化。
到秋季,他们已能稳定接收各种太空信号。
消息传播后,引起意外关注。
「阿卜杜勒先生,我是欧洲航天局代表。」
一位西装革履的法国人来到雷达站:
「我们对您的设备极感兴趣。」
「什么意思?」
「我们愿出价50万美元收购您的雷达站。」
法国人递上合同:
「这些设备对我们的科研价值巨大。」
阿卜杜勒看着合同数字,心跳加速。
50万美元,足够在喀什购买豪宅,让女儿接受顶级教育。
但他最终摇了摇头。
「为什么拒绝?」法国人惊讶。
「因为这不仅仅是设备。」
阿卜杜勒指向墙上1968年合影:
「这是我们的历史记忆。」
法国人离开后,德米特里问:「后悔吗?」
「不后悔。」
阿卜杜勒擦拭控制台上的中文标识:
「有些东西无法用金钱衡量。」
但命运总爱捉弄人。
2014年12月深夜,暴雪袭击帕米尔高原。
狂风摧毁所有太阳能板,供电系统彻底瘫痪。
更糟的是,次日早晨塔吉克斯坦军方包围了雷达站。
「阿卜杜勒·哈尔曼!」
军官用扩音器喊话:
「你涉嫌非法使用军事设施!立即投降!」
阿卜杜勒走出控制室。
外面围着一圈荷枪实弹的士兵。
「长官,我有合法购买合同。」
「合同作废!」
军官挥舞文件:
「根据新《国防法》,外国人不得拥有军事设施!」
「但当时拍卖...」
「当时负责人已被撤职!」
军官打断他:
「现在给你选择:立即离开,或被逮捕!」
阿卜杜勒看着士兵,又回望雷达站。
8年心血,就要这样毁掉?
这时,德米特里从山下走来。
他手持一份文件。
「军官同志,请看这个。」
德米特里递上文件。
军官看后脸色大变。
「这是什么?」阿卜杜勒问。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授权书。」
德米特里平静说道:
「授权我们进行民用深空观测研究。」
军官与下属商议片刻。
「你们可以继续使用设备。」
军官最后说:
「但严禁任何军事用途!」
士兵撤离后,阿卜杜勒问德米特里:「您究竟是什么身份?」
德米特里点燃香烟:「我之前没说实话。」
他望向远山:
「我确实在航天中心工作,但不是普通工程师。」
「那是什么?」
「导弹预警系统技术负责人。」
德米特里吐出烟雾:
「这个雷达站,就是那个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阿卜杜勒震惊:「为什么帮助我?」
「因为你让我想起年轻的自己。」
德米特里笑道:
「那时我也相信,技术应造福人类,而非毁灭人类。」
那夜雪停了。
阿卜杜勒和德米特里一起修复受损设备。
在满天星辰下,两个不同国籍的男人为共同梦想而奋斗。
阿卜杜勒不知道,在地球另一端的文昌,中国航天工程师正策划史无前例的项目:中国载人登月计划。
而他的雷达站,将发挥关键作用。
同时,一位名叫哈桑的塔吉克年轻人开始定期来帮忙,他对技术很感兴趣。
还有一位当地的库尔德商人艾哈迈德,经常给他们带来食物和补给。
04
2019年7月16日,中国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
阿卜杜勒守在接收设备前,等待历史性时刻。
「信号来了!」
德米特里指着示波器波形:
「频率2240兆赫,这是嫦娥七号下行信号!」
阿卜杜勒激动得双手颤抖。
13年来,他首次接收到祖国深空探测信号。
扬声器传出清晰中文:「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嫦娥七号遥测正常,月面着陆系统就绪...」
那一刻,阿卜杜勒哭了。
「我听到了...我听到中国人要登月...」
但意外总在关键时刻发生。
次日检修时,德米特里在主天线基座下发现松动水泥。
敲开后,里面竟是密封金属盒。
「这是什么东西?」阿卜杜勒问。
德米特里打开盒子,里面整齐摆放着文件。
最上层用俄文写着:《A-235反导系统绝密技术档案》。
「天哪...」
德米特里脸色大变。
「这是苏联时期最高机密文件!」
阿卜杜勒不解:「什么意思?」
「这些文件记录苏联反导防御系统核心技术。」
德米特里颤抖着翻阅:
「被发现的话,我们都会被当成间谍!」
就在此时,门口传来陌生声音:
「两位先生,请别紧张。」
他们转身看到一位便衣中年人走进来。
「我是中国驻塔吉克斯坦领事馆工作人员,姓王。」
王先生出示证件:
「我们一直关注您的情况,阿卜杜勒先生。」
「关注我?」
「是的,您的雷达站在业界已很有名。」
王先生微笑:
「北京对您的工作很感兴趣。」
德米特里紧张地问:「这些文件怎么处理?」
「这正是我来的原因。」
王先生看了看文件:
「这些资料对历史研究有价值,但确实敏感。」
他停顿道:
「中国政府愿意协调此事,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阿卜杜勒问。
「希望您考虑将雷达站迁至中国境内。」
王先生递上文件:
「我们愿在新疆为您建设更先进观测站,费用全由国家承担。」
阿卜杜勒看着文件,心情复杂。
13年坚持,终于得到祖国认可。
「我需要考虑。」
「当然,这是重大决定。」
王先生点头:
「但我要提醒,最近塔吉克斯坦政局不稳,留在这里可能有危险。」
此时,当地一位叫法里德的年轻记者也开始关注这个故事。
他经常来采访,想要记录这段不平凡的历程。
一个月后,阿卜杜勒做出决定。
他要回到祖国,继续太空梦想。
拆卸设备过程中,娜兹古丽突然带着古丽娜回来了。
「爸爸要回中国?」
18岁的古丽娜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是的,爸爸要把设备搬到新疆。」
娜兹古丽看着忙碌的丈夫,眼含热泪:
「13年了,你终于成功了。」
「妈妈,您不生爸爸气了?」
古丽娜问道。
「傻孩子,妈妈从没真正生气。」
娜兹古丽抱住女儿:
「只是担心你爸的身体。」
德米特里也决定同去中国。
「我在俄国已无牵挂。」
老人收拾工具:
「能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也是我的荣幸。」
连哈桑和艾哈迈德也表示要帮忙运输设备。
「阿卜杜勒大哥,您是真正的英雄。」哈桑激动地说。
05
2020年春天,阿卜杜勒的新观测站在新疆喀什正式建成。
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深空监测中心,装备了最尖端的设备。
在落成典礼上,中国航天局领导专程前来祝贺。
「阿卜杜勒同志,您的坚持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局长紧握他的手说: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当晚,阿卜杜勒接收到第一个来自中国空间站的信号。
「地面观测站,这里是中国空间站...」
听到这熟悉声音,阿卜杜勒再次泪流满面。
14年的坚持,终于迎来了这一刻。
此时,萨里姆也专程从塔吉克斯坦赶来参加仪式。
「老兄弟,你做到了!」萨里姆兴奋地拥抱他,「当年我还以为你疯了呢。」
连法里德记者也跟着来了,要为这个故事写一本书。
「这是21世纪最励志的故事之一。」法里德说道。
2023年,中国正式宣布载人登月计划启动。
阿卜杜勒的观测站被指定为地面监测网络的核心节点。
「神舟二十号即将发射,请各监测站做好准备。」
控制中心传来指令。
阿卜杜勒坐在操作台前,轻抚着从帕米尔高原带回的老接收机。
虽然现在有了更先进设备,但他舍不得这个老伙伴。
「爸爸,信号非常清晰!」
古丽娜现在是观测站技术员,大学专修航天通信。
「神舟二十号已进入月球轨道,准备着陆!」
扬声器传来激动人心的声音。
德米特里坐在旁边,虽然75岁了,但精神矍铄。
「阿卜杜勒,还记得17年前我们第一次收到信号时吗?」
老人笑道。
「当然记得,我们激动得像孩子。」
阿卜杜勒回忆着过往。
「那时谁能想到,今天能亲眼见证中国人登月。」
此时,哈桑也在观测站工作,他已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员。
艾哈迈德也时常来访,现在是中塔贸易的成功商人。
「月面着陆成功!中国宇航员成功踏上月球表面!」
控制中心传来振奋消息。
观测站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娜兹古丽端着茶水进来,看到丈夫眼中泪花。
「老阿卜,你又哭了。」
她温柔地说。
「这是高兴的眼泪。」
阿卜杜勒擦拭眼角:
「想想当年说我疯了的人,现在该明白了。」
「村长马哈穆德前几天专门来道歉。」
娜兹古丽笑道:
「他说当年不该骂你脑子被驴踢。」
古丽娜突然激动地叫起来:
「爸爸!快看!宇航员在月球展开五星红旗了!」
大屏幕上,中国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插下鲜艳的五星红旗。
那一刻,阿卜杜勒想起17年前在帕米尔高原的孤独身影。
没有当年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所有地面站注意,月球基地建设任务即将开始。」
控制中心再次响起:
「请各站做好长期监测准备。」
阿卜杜勒深吸一口气,重新投入工作。
在遥远太空中,中国宇航员正在月球建设人类新家园。
在地球上,这个曾被嘲笑为「疯子」的维吾尔族牧民,用自己的方式见证着祖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夜深了,观测站只剩值班人员。
阿卜杜勒走到户外,仰望满天繁星。
在遥远月球上,五星红旗正无声飘扬。
他想起雷达基座上的维吾尔文:「祈求上天佑护中华航天事业」。
看来,上天真的听到了他的祈祷。
06
次日,新疆电视台再次采访阿卜杜勒。
这次,记者态度完全不同。
「阿卜杜勒先生,您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获得国家认可,有何感想?」
「我只是做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阿卜杜勒平静说道:
「这些年的坚持值得,因为我相信祖国航天事业必将成功。」
「当年很多人说您疯了,现在想对他们说什么?」
阿卜杜勒笑了:
「梦想看起来总很疯狂,但只要坚持,疯狂就会变成现实。」
采访结束后,萨里姆专程从塔吉克斯坦来看他。
「阿卜杜勒老弟,你真的做到了!」
萨里姆激动地握手:
「当年我还觉得你花100只羊买废铁是蠢事。」
「现在还觉得蠢吗?」阿卜杜勒开玩笑。
「不蠢!一点都不蠢!」
萨里姆竖起大拇指:
「你是真正的英雄!」
马合苏德老人也来了,他已80多岁,拄着拐杖。
「阿卜杜勒,我要向你道歉。」
老人颤抖着说:
「当年我说你买牛比买废铁强,现在看来,我才是真傻子。」
阿卜杜勒扶住老人:
「马合苏德大叔,我们都没错,只是选择不同。」
连卡里姆也来了,这个废品收购商现在满脸敬佩:
「兄弟,当年我想1万块收你的设备,现在想想真是有眼无珠啊。」
晚上,全家围坐用餐。
古丽娜突然问:
「爸爸,您后悔过吗?这些年吃了那么多苦。」
阿卜杜勒放下筷子,认真看着女儿:
「古丽娜,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到希望'。」
他指向窗外星空:
「现在你看到了,我们的坚持有意义。」
娜兹古丽也说:
「当年我带你回娘家,其实心里舍不得你爸。」
她看着丈夫:
「只是担心这条路太难走。」
「妈妈,现在不担心了吧?」古丽娜笑问。
「不担心了,因为路已经走通了。」
娜兹古丽温柔地说。
德米特里在旁感慨:
「在俄国,我们有句谚语:'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而是实现梦想的勇气'。」
老人举起茶杯:
「为阿卜杜勒的勇气干杯!」
大家一起举杯,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哈桑也在桌旁,他现在已是观测站的得力助手:
「阿卜杜勒大哥,您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
艾哈迈德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聚餐:
「朋友,你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奇迹就会发生。」
法里德记者也在记录这历史性时刻:
「这将是我写过的最伟大故事。」
窗外,星空璀璨,月亮格外明亮。
在那颗遥远星球上,五星红旗在月球基地上空飘扬。
在地球上,一个普通牧民用17年坚持,证明了朴素道理:
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平凡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2025年,阿卜杜勒的观测站被正式命名为「哈尔曼深空监测中心」。
这个名字永远载入中国航天史册。
在中心展览厅,陈列着从帕米尔高原带回的老雷达接收机。
旁边展板写着:
「1968年制造于苏联,2006年被中国牧民阿卜杜勒·哈尔曼收购,2014年重新启用,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每天都有众多参观者来此。
他们看着这台锈迹斑斑的老设备,听讲解员讲述牧民追梦的传奇。
很多人听完都热泪盈眶。
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所有人:
梦想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展览厅最显眼处,挂着一张照片。
照片上,64岁的阿卜杜勒坐在观测台前,专注工作。
照片下方写着:
「献给所有追梦人——只要坚持,梦想终会实现。」
而在展览厅入口,还有一面特殊的展示墙,上面记录着这个传奇故事中所有重要人物:
德米特里·沃尔科夫——俄国工程师,现任中心技术顾问萨里姆——塔吉克翻译,中塔友谊使者哈桑——塔吉克青年,现任中心技术员艾哈迈德——当地商人,中塔贸易桥梁法里德——塔吉克记者,《帕米尔的中国梦》作者马合苏德——塔吉克长者,见证者伊布拉欣——退休教师,文化桥梁王先生——中国工作人员,故事的关键推手
每个人的贡献都被记录在案,因为正是这些人的帮助,才成就了这个不朽传奇。
在展览厅的最后,有一个特别的留言板。
上面写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的感言:
「梦想没有国界,坚持就是力量。」——来自美国的航天工程师
「看完这个故事,我决定重新追求我的音乐梦想。」——来自日本的年轻人
「这证明了平凡人也能改变历史。」——来自德国的学者
「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都会得到眷顾。」——来自中东的朋友
而在留言板的最下方,用中、英、俄、阿拉伯四种文字写着同一句话:
「梦想的力量,超越一切。」
这句话,正是阿卜杜勒一生的写照。
从帕米尔高原的那个孤独身影,到今天享誉世界的航天传奇,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世人:
不管你来自何方,不管你身份如何,只要心中有梦想,并为之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而在遥远的月球上,当中国宇航员建立起第一个永久基地时,他们特意将基地附近的一座小山命名为「哈尔曼峰」,以纪念这位用100只羊换来航天梦想的传奇牧民。
这个名字,将与月球一起,永远闪耀在星空之中。
就像那句刻在雷达基座上的维吾尔文祈祷词一样:
「祈求上天佑护中华航天事业」
如今看来,上天真的听到了这个虔诚牧民的祈祷。
而这个祈祷,也变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太空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