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阿卜杜勒,你彻底疯了!100只羊换那堆废铜烂铁?连野猫都不愿意住的鬼地方!」 2006年春末,帕米尔高原狂风呼啸,黄沙漫天。荒凉的戈壁滩上,除了偶尔路过的骆驼商队,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 维吾尔族牧民阿卜杜勒·哈尔曼凝视着眼前锈蚀斑斑的巨型天线,在底座一角发现了用维吾尔文刻着的字迹:「祈求上天佑护中华航天事业,1968年建造」 17年后的,当五星红旗在月球表面高高飘扬时,那些曾经嘲笑他愚蠢的人们,对着电视屏幕泪流满面... 01 2006年春天的一个黄昏,阿卜杜勒把破旧的收音机调到西北方向

耀世娱乐

热线电话:

耀世娱乐

2006年,牧民花100只羊买下一堆“废铁”,17年后结局让人意外

点击次数:66发布日期:2025-08-12 19:12

「阿卜杜勒,你彻底疯了!100只羊换那堆废铜烂铁?连野猫都不愿意住的鬼地方!」

2006年春末,帕米尔高原狂风呼啸,黄沙漫天。荒凉的戈壁滩上,除了偶尔路过的骆驼商队,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

维吾尔族牧民阿卜杜勒·哈尔曼凝视着眼前锈蚀斑斑的巨型天线,在底座一角发现了用维吾尔文刻着的字迹:「祈求上天佑护中华航天事业,1968年建造」

17年后的,当五星红旗在月球表面高高飘扬时,那些曾经嘲笑他愚蠢的人们,对着电视屏幕泪流满面...

01

2006年春天的一个黄昏,阿卜杜勒把破旧的收音机调到西北方向,恰好接收到德黑兰电台的信号。

波斯语广播中传来一条令人意外的消息:「塔吉克斯坦军方将清理边境废弃军事设施...任何人只需100只羊即可换取军用废料...」

手中的馕饼滑落到地上。

这个46岁的维吾尔族牧民从小就有个怪癖,对天空中的任何声音都异常敏感。

90年代在乌鲁木齐当建筑工人时,每当听到飞机引擎声,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追着飞机奔跑,直到完全消失在视线中。

「你又在听那破收音机!」

妻子娜兹古丽从毡房里怒气冲冲地冲出来。

「羊群又走失了三只,你还有心思听外国人胡说八道!」

阿卜杜勒收起收音机,但脑海中不断回响着刚才的话:100只羊,军用废料。

次日黎明,他骑着家里唯一的毛驴赶到县城,花10块钱买了一份《杜尚别晨报》。

报纸清单上写着:帕米尔3号观测站,含雷达系统、通信设备、发电机组。

阿卜杜勒死死盯着报纸上那张模糊的黑白照片,心脏剧烈跳动。

那个巨大的抛物面天线,与他在《解放军报》上见过的苏联雷达如出一辙。

「阿卜杜勒,你到底想干什么?」

村长马哈穆德听说他要卖羊买雷达,手里的茶杯差点摔个粉碎。

「那可是军用装备!你是想坐牢吗?」

「村长大哥,请您听我解释...」

「解释什么!昨天你媳妇哭着来找我,说你要败光家产。」

马哈穆德愤怒地指着阿卜杜勒:

「100只羊啊!够你们全家吃上十年!你的脑子是不是被驴踢了?」

阿卜杜勒低头沉默。

他也明白这个想法听起来荒谬,但内心那股强烈的冲动无法抑制。

夜晚回到家,娜兹古丽已经收拾好行李。

「我要带着古丽娜回娘家。」

她紧紧抱着6岁的女儿。

「你要和那些破铜烂铁过日子,就一个人过去吧!」

「妈妈,为什么爸爸要买那个大锅盖?」

小古丽娜拉着阿卜杜勒的袖子问道。

阿卜杜勒蹲下来,轻抚女儿的头发。

「那不是锅盖,闺女,那是能够听到天空声音的神奇机器。」

「天空中有声音吗?」

「对的,天空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在等待我们发现。」

娜兹古丽冷笑道:「还天使呢!古丽娜,别听你爸爸胡编乱造!」

第三天,阿卜杜勒还是赶着100只羊踏上了征程。

从喀什到杜尚别,横跨1100公里戈壁荒漠。

他雇佣了三个塔吉克青年帮忙驱赶羊群,自己骑着摩托车在前方开路。

还找了一位当地向导,名叫萨里姆的中年商人,能说几句蹩脚的中文。

另外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遇到了退休教师伊布拉欣,这位老人曾在苏联时期学过中文。

塔吉克斯坦军方的拍卖会场设在一个偏僻山谷中。

参与竞买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是本地废品回收商。

主持拍卖的是一位操着流利俄语的军官,神情显得很不耐烦。

「3号观测站设备,起拍价100只羊。」

军官举着扩音器喊道。

「有人对这堆破烂感兴趣吗?」

阿卜杜勒高举右手:「我要!100只新疆细毛羊!」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一个中国人,身穿厚重的羊皮大衣,用带着浓重口音的俄语发言。

「羊在哪里?」军官问。

「就在外面。」

军官派遣两名士兵外出查验了十多分钟。

「报告长官,确实是100只,品质上乘。」

「还有人愿意加价吗?」

现场静得落针可闻。

「成交!中国公民...请问您的姓名?」

「阿卜杜勒·哈尔曼。」

「很好,阿卜杜勒先生,这些废弃设备现在归您所有。」

签订合同时,阿卜杜勒留意到合同中并未标注「禁止民用」条款。

这意味着他完全可以合法使用这些设备。

下午跟随军车抵达雷达站现场。

矗立在帕米尔高原上,凝视着这个钢铁巨兽,阿卜杜勒的心脏狂跳不止。

主雷达天线直径足有30米,辅助雷达也有12米。

控制室内密密麻麻都是俄文仪表,发电机房里堆满了废弃零部件。

「苏联解体后就无人管理了。」

护送的军官点燃一支香烟。

「您买这些东西打算做什么?」

「看看能否修复使用。」

军官笑了:「修复?您知道这是什么吗?」

他指向锈蚀的铭牌。

「这是RLS-天眼型深空监视雷达,1963年苏联制造,专门监控太空目标。」

阿卜杜勒聚精会神地倾听。

「1991年断电后就一直搁置,15年没有维护,早已彻底报废。」

「为什么不拆解当废铁出售?」

军官压低嗓音:「您知道这里以前的用途吗?」

阿卜杜勒摇摇头。

「中苏联合深空观测基地。」

军官指向墙壁上一张泛黄的照片。

「1968年至1975年,中国新疆的技术人员与苏联专家共同监视美军卫星。」

阿卜杜勒走近观看那张照片。

几名中国人和苏联人身穿工作服,在雷达前合影留念。

照片下方用中俄双语写着:「中苏太空合作友谊万古长青!」

突然,他在控制台抽屉里发现了一本日记。

封面写着:「观测记录——新疆军区技术连1968年度」

阿卜杜勒翻开首页,上面用工整楷书写道:「1968年10月1日,成功截获美军侦察卫星信号,技术参数已上报北京指挥部...」

他的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这绝不是什么废铜烂铁,这是中国航天史的珍贵遗迹!

02

阿卜杜勒在雷达站熬过了第一个严冬。

他将控制塔改造为居住空间,用厚毛毯遮挡破损的窗户。

每日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仪表上的冰霜。

「你这个疯子!」

当地牧民沙迪克每次策马经过都会辱骂几句。

「一个人住在这鬼地方,迟早会冻死!」

阿卜杜勒正专心研读那本技术连日记。

「沙迪克兄弟,你了解这里的历史吗?」

「当然了解,苏联人的军事基地。」

沙迪克点燃一支旱烟。

「文革期间,中国人也来过。我祖父还给他们送过马奶酒。」

「那你知道他们的具体任务吗?」

「观察天空。」

沙迪克指着锈蚀的天线设备。

「我祖父说,那些中国士兵每天夜里都转动这个大铁盘,据说是在追踪美国人的飞行器。」

阿卜杜勒兴奋地问:「他们真的有所发现?」

「谁知道呢。」

沙迪克无所谓地摆手。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人撤离了。再后来苏联也解体了,这里就彻底废弃了。」

春季到来后,阿卜杜勒开始维修设备。

他从县城采购了若干太阳能电池板,为控制室供电。

然而按下启动开关后,所有表盘都毫无反应。

「电路系统全部烧毁了。」

门口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阿卜杜勒大吃一惊。

「您是何人?」

「德米特里·沃尔科夫。」

来者是一位60多岁的俄国老人,肩背工具包。

「我曾经在这里工作。」

德米特里走向操作台,熟练地开启检修面板。

「1975年至1985年,我担任这里的电子系统工程师。」

老人指着烧焦的电路板。

「这些电子管已经老化损坏,必须全部更换。」

「您懂得维修?」

「略知一二。」

德米特里微笑道。

「不过需要相当可观的资金。」

阿卜杜勒心中一沉:「大约需要多少?」

「至少8万美元。」

阿卜杜勒顿感绝望。

他全部积蓄充其量只能购买基础配件。

「不过...」

德米特里继续说道:

「如果您真心想要修复,我或许有办法。」

「什么办法?」

「我在俄国有朋友,能够获取二手设备。」

德米特里压低声音:

「您知道这台雷达的真正价值所在吗?」

阿卜杜勒困惑地摇头。

「这是苏联第一代深空监视雷达的试验型号。」

老人眼中闪烁着光芒:

「全球总共制造5台,目前仅有2台仍能正常运行。」

「那军方为何要出售?」

「因为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件东西的真正价值。」

德米特里指向天线基座:

「更重要的是,这下面还隐藏着其他秘密。」

「什么秘密?」

德米特里没有回答,而是从包中取出电钻。

「先帮我拆除这块面板。」

接下来几个月,德米特里频繁造访。

他教授阿卜杜勒电路原理,讲解雷达工作机制。

阿卜杜勒发现这位老人绝非等闲之辈,对航天技术了如指掌。

「德米特里,您以前真的只是普通工程师?」

「我在卡普斯京·亚尔航天中心服务过数年。」

德米特里正在焊接电路板。

「后来被调派到这里工作。」

阿卜杜勒想起那本日记:「那个时期中国人也在这里?」

「1975年以前确实如此。」

德米特里停下手中工作:

「那是冷战最激烈的阶段。中苏虽然政治上对立,但在航天技术领域仍有秘密合作。」

「什么样的合作?」

「太空监视任务。」

德米特里环顾四周,确认无人窃听:

「美国在太平洋部署了军用间谍卫星,我们需要实时监控。」

阿卜杜勒全神贯注地聆听。

「这个雷达的核心任务就是追踪太平洋上空的美军侦察卫星。」

德米特里指向控制台的红色按钮:

「一旦发现目标,立即向莫斯科和北京同时报告。」

「中苏关系恶化后还能合作?」

「面对美国威胁,意识形态分歧必须让位。」

阿卜杜勒意识到自己购买的不仅是废铁,更是一段珍贵的冷战历史。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沉重一击。

娜兹古丽依然没有回来,女儿古丽娜在学校被同学嘲笑为「雷达女孩」。

更严重的是,当地一些人开始关注他。

一个深夜,五名蒙面人闯入控制室。

「外国人滚出去!」

为首者用塔吉克语咆哮:

「这里不欢迎你!」

阿卜杜勒举起双手:「我不是异教徒,我也信仰安拉...」

「信安拉?那你为什么摆弄这些魔鬼机器?」

另一人踢翻工具箱:

「立刻滚回中国!」

他们砸毁几台设备后扬长而去。

阿卜杜勒坐在废墟中,第一次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疯了。

次日德米特里看到破坏现场。

「他们还会再来。」

德米特里检查损坏的设备:

「这些人不讲理。」

「怎么办?」

「要么放弃,要么...」

德米特里从怀中掏出手枪:

「学会自卫。」

阿卜杜勒看着那把枪,双腿发软。

他只是一个牧民,从未接触过武器。

「我不会用枪。」

「那就学会。」

德米特里将枪放在桌上:

「在这种地方,仅有善良是活不下去的。」

当晚,新疆电视台播出新闻:《牧民巨资购买废品引发争议》。

记者站在雷达站门前报道,背景是阿卜杜勒和那些锈蚀设备。

「这位喀什牧民用100只羊购买塔吉克斯坦废弃军事设施...专家认为此举极不明智...」

看到新闻的瞬间,阿卜杜勒感觉全世界都在嘲笑自己。

此时又来了一个新邻居——塔吉克族老人马合苏德,经常过来围观。

「阿卜杜勒,何必这样折腾?」马合苏德摇头说道,「花这么多钱买废铁,不如买几头牛实用。」

同时,县里的废品收购商卡里姆也时常来劝说:「兄弟,这些破烂我出1万块钱全收了,你也不亏。」

03

2014年夏天,阿卜杜勒终于接收到第一个太空信号。

那个黄昏,他例行调试接收设备。

突然,扬声器传出断续的嘀嘀声。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快来!」

阿卜杜勒对着对讲机狂呼。

十分钟后,德米特里骑摩托车赶到。

两人伏在示波器前,注视着屏幕跳动的波形。

「这是什么信号?」阿卜杜勒询问。

德米特里仔细分析片刻:

「国际空间站。」

他激动得声音颤抖:

「我们接收到了国际空间站的遥测信号!」

阿卜杜勒难以置信。

8年努力,这堆废铁终于复活了!

「能听到宇航员对话吗?」

「理论上可以。」

德米特里调节频率:

「但需要更精确的天线定向。」

随后几个月,他们持续改进设备性能。

阿卜杜勒学会计算卫星轨道,德米特里负责技术优化。

到秋季,他们已能稳定接收各种太空信号。

消息传播后,引起意外关注。

「阿卜杜勒先生,我是欧洲航天局代表。」

一位西装革履的法国人来到雷达站:

「我们对您的设备极感兴趣。」

「什么意思?」

「我们愿出价50万美元收购您的雷达站。」

法国人递上合同:

「这些设备对我们的科研价值巨大。」

阿卜杜勒看着合同数字,心跳加速。

50万美元,足够在喀什购买豪宅,让女儿接受顶级教育。

但他最终摇了摇头。

「为什么拒绝?」法国人惊讶。

「因为这不仅仅是设备。」

阿卜杜勒指向墙上1968年合影:

「这是我们的历史记忆。」

法国人离开后,德米特里问:「后悔吗?」

「不后悔。」

阿卜杜勒擦拭控制台上的中文标识:

「有些东西无法用金钱衡量。」

但命运总爱捉弄人。

2014年12月深夜,暴雪袭击帕米尔高原。

狂风摧毁所有太阳能板,供电系统彻底瘫痪。

更糟的是,次日早晨塔吉克斯坦军方包围了雷达站。

「阿卜杜勒·哈尔曼!」

军官用扩音器喊话:

「你涉嫌非法使用军事设施!立即投降!」

阿卜杜勒走出控制室。

外面围着一圈荷枪实弹的士兵。

「长官,我有合法购买合同。」

「合同作废!」

军官挥舞文件:

「根据新《国防法》,外国人不得拥有军事设施!」

「但当时拍卖...」

「当时负责人已被撤职!」

军官打断他:

「现在给你选择:立即离开,或被逮捕!」

阿卜杜勒看着士兵,又回望雷达站。

8年心血,就要这样毁掉?

这时,德米特里从山下走来。

他手持一份文件。

「军官同志,请看这个。」

德米特里递上文件。

军官看后脸色大变。

「这是什么?」阿卜杜勒问。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授权书。」

德米特里平静说道:

「授权我们进行民用深空观测研究。」

军官与下属商议片刻。

「你们可以继续使用设备。」

军官最后说:

「但严禁任何军事用途!」

士兵撤离后,阿卜杜勒问德米特里:「您究竟是什么身份?」

德米特里点燃香烟:「我之前没说实话。」

他望向远山:

「我确实在航天中心工作,但不是普通工程师。」

「那是什么?」

「导弹预警系统技术负责人。」

德米特里吐出烟雾:

「这个雷达站,就是那个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阿卜杜勒震惊:「为什么帮助我?」

「因为你让我想起年轻的自己。」

德米特里笑道:

「那时我也相信,技术应造福人类,而非毁灭人类。」

那夜雪停了。

阿卜杜勒和德米特里一起修复受损设备。

在满天星辰下,两个不同国籍的男人为共同梦想而奋斗。

阿卜杜勒不知道,在地球另一端的文昌,中国航天工程师正策划史无前例的项目:中国载人登月计划。

而他的雷达站,将发挥关键作用。

同时,一位名叫哈桑的塔吉克年轻人开始定期来帮忙,他对技术很感兴趣。

还有一位当地的库尔德商人艾哈迈德,经常给他们带来食物和补给。

04

2019年7月16日,中国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

阿卜杜勒守在接收设备前,等待历史性时刻。

「信号来了!」

德米特里指着示波器波形:

「频率2240兆赫,这是嫦娥七号下行信号!」

阿卜杜勒激动得双手颤抖。

13年来,他首次接收到祖国深空探测信号。

扬声器传出清晰中文:「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嫦娥七号遥测正常,月面着陆系统就绪...」

那一刻,阿卜杜勒哭了。

「我听到了...我听到中国人要登月...」

但意外总在关键时刻发生。

次日检修时,德米特里在主天线基座下发现松动水泥。

敲开后,里面竟是密封金属盒。

「这是什么东西?」阿卜杜勒问。

德米特里打开盒子,里面整齐摆放着文件。

最上层用俄文写着:《A-235反导系统绝密技术档案》。

「天哪...」

德米特里脸色大变。

「这是苏联时期最高机密文件!」

阿卜杜勒不解:「什么意思?」

「这些文件记录苏联反导防御系统核心技术。」

德米特里颤抖着翻阅:

「被发现的话,我们都会被当成间谍!」

就在此时,门口传来陌生声音:

「两位先生,请别紧张。」

他们转身看到一位便衣中年人走进来。

「我是中国驻塔吉克斯坦领事馆工作人员,姓王。」

王先生出示证件:

「我们一直关注您的情况,阿卜杜勒先生。」

「关注我?」

「是的,您的雷达站在业界已很有名。」

王先生微笑:

「北京对您的工作很感兴趣。」

德米特里紧张地问:「这些文件怎么处理?」

「这正是我来的原因。」

王先生看了看文件:

「这些资料对历史研究有价值,但确实敏感。」

他停顿道:

「中国政府愿意协调此事,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阿卜杜勒问。

「希望您考虑将雷达站迁至中国境内。」

王先生递上文件:

「我们愿在新疆为您建设更先进观测站,费用全由国家承担。」

阿卜杜勒看着文件,心情复杂。

13年坚持,终于得到祖国认可。

「我需要考虑。」

「当然,这是重大决定。」

王先生点头:

「但我要提醒,最近塔吉克斯坦政局不稳,留在这里可能有危险。」

此时,当地一位叫法里德的年轻记者也开始关注这个故事。

他经常来采访,想要记录这段不平凡的历程。

一个月后,阿卜杜勒做出决定。

他要回到祖国,继续太空梦想。

拆卸设备过程中,娜兹古丽突然带着古丽娜回来了。

「爸爸要回中国?」

18岁的古丽娜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是的,爸爸要把设备搬到新疆。」

娜兹古丽看着忙碌的丈夫,眼含热泪:

「13年了,你终于成功了。」

「妈妈,您不生爸爸气了?」

古丽娜问道。

「傻孩子,妈妈从没真正生气。」

娜兹古丽抱住女儿:

「只是担心你爸的身体。」

德米特里也决定同去中国。

「我在俄国已无牵挂。」

老人收拾工具:

「能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也是我的荣幸。」

连哈桑和艾哈迈德也表示要帮忙运输设备。

「阿卜杜勒大哥,您是真正的英雄。」哈桑激动地说。

05

2020年春天,阿卜杜勒的新观测站在新疆喀什正式建成。

这是一个现代化的深空监测中心,装备了最尖端的设备。

在落成典礼上,中国航天局领导专程前来祝贺。

「阿卜杜勒同志,您的坚持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局长紧握他的手说: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当晚,阿卜杜勒接收到第一个来自中国空间站的信号。

「地面观测站,这里是中国空间站...」

听到这熟悉声音,阿卜杜勒再次泪流满面。

14年的坚持,终于迎来了这一刻。

此时,萨里姆也专程从塔吉克斯坦赶来参加仪式。

「老兄弟,你做到了!」萨里姆兴奋地拥抱他,「当年我还以为你疯了呢。」

连法里德记者也跟着来了,要为这个故事写一本书。

「这是21世纪最励志的故事之一。」法里德说道。

2023年,中国正式宣布载人登月计划启动。

阿卜杜勒的观测站被指定为地面监测网络的核心节点。

「神舟二十号即将发射,请各监测站做好准备。」

控制中心传来指令。

阿卜杜勒坐在操作台前,轻抚着从帕米尔高原带回的老接收机。

虽然现在有了更先进设备,但他舍不得这个老伙伴。

「爸爸,信号非常清晰!」

古丽娜现在是观测站技术员,大学专修航天通信。

「神舟二十号已进入月球轨道,准备着陆!」

扬声器传来激动人心的声音。

德米特里坐在旁边,虽然75岁了,但精神矍铄。

「阿卜杜勒,还记得17年前我们第一次收到信号时吗?」

老人笑道。

「当然记得,我们激动得像孩子。」

阿卜杜勒回忆着过往。

「那时谁能想到,今天能亲眼见证中国人登月。」

此时,哈桑也在观测站工作,他已成为一名出色的技术员。

艾哈迈德也时常来访,现在是中塔贸易的成功商人。

「月面着陆成功!中国宇航员成功踏上月球表面!」

控制中心传来振奋消息。

观测站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娜兹古丽端着茶水进来,看到丈夫眼中泪花。

「老阿卜,你又哭了。」

她温柔地说。

「这是高兴的眼泪。」

阿卜杜勒擦拭眼角:

「想想当年说我疯了的人,现在该明白了。」

「村长马哈穆德前几天专门来道歉。」

娜兹古丽笑道:

「他说当年不该骂你脑子被驴踢。」

古丽娜突然激动地叫起来:

「爸爸!快看!宇航员在月球展开五星红旗了!」

大屏幕上,中国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插下鲜艳的五星红旗。

那一刻,阿卜杜勒想起17年前在帕米尔高原的孤独身影。

没有当年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所有地面站注意,月球基地建设任务即将开始。」

控制中心再次响起:

「请各站做好长期监测准备。」

阿卜杜勒深吸一口气,重新投入工作。

在遥远太空中,中国宇航员正在月球建设人类新家园。

在地球上,这个曾被嘲笑为「疯子」的维吾尔族牧民,用自己的方式见证着祖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夜深了,观测站只剩值班人员。

阿卜杜勒走到户外,仰望满天繁星。

在遥远月球上,五星红旗正无声飘扬。

他想起雷达基座上的维吾尔文:「祈求上天佑护中华航天事业」。

看来,上天真的听到了他的祈祷。

06

次日,新疆电视台再次采访阿卜杜勒。

这次,记者态度完全不同。

「阿卜杜勒先生,您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获得国家认可,有何感想?」

「我只是做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阿卜杜勒平静说道:

「这些年的坚持值得,因为我相信祖国航天事业必将成功。」

「当年很多人说您疯了,现在想对他们说什么?」

阿卜杜勒笑了:

「梦想看起来总很疯狂,但只要坚持,疯狂就会变成现实。」

采访结束后,萨里姆专程从塔吉克斯坦来看他。

「阿卜杜勒老弟,你真的做到了!」

萨里姆激动地握手:

「当年我还觉得你花100只羊买废铁是蠢事。」

「现在还觉得蠢吗?」阿卜杜勒开玩笑。

「不蠢!一点都不蠢!」

萨里姆竖起大拇指:

「你是真正的英雄!」

马合苏德老人也来了,他已80多岁,拄着拐杖。

「阿卜杜勒,我要向你道歉。」

老人颤抖着说:

「当年我说你买牛比买废铁强,现在看来,我才是真傻子。」

阿卜杜勒扶住老人:

「马合苏德大叔,我们都没错,只是选择不同。」

连卡里姆也来了,这个废品收购商现在满脸敬佩:

「兄弟,当年我想1万块收你的设备,现在想想真是有眼无珠啊。」

晚上,全家围坐用餐。

古丽娜突然问:

「爸爸,您后悔过吗?这些年吃了那么多苦。」

阿卜杜勒放下筷子,认真看着女儿:

「古丽娜,有句话说得好:'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到希望'。」

他指向窗外星空:

「现在你看到了,我们的坚持有意义。」

娜兹古丽也说:

「当年我带你回娘家,其实心里舍不得你爸。」

她看着丈夫:

「只是担心这条路太难走。」

「妈妈,现在不担心了吧?」古丽娜笑问。

「不担心了,因为路已经走通了。」

娜兹古丽温柔地说。

德米特里在旁感慨:

「在俄国,我们有句谚语:'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而是实现梦想的勇气'。」

老人举起茶杯:

「为阿卜杜勒的勇气干杯!」

大家一起举杯,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哈桑也在桌旁,他现在已是观测站的得力助手:

「阿卜杜勒大哥,您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

艾哈迈德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聚餐:

「朋友,你证明了只要有梦想,奇迹就会发生。」

法里德记者也在记录这历史性时刻:

「这将是我写过的最伟大故事。」

窗外,星空璀璨,月亮格外明亮。

在那颗遥远星球上,五星红旗在月球基地上空飘扬。

在地球上,一个普通牧民用17年坚持,证明了朴素道理:

只要心中有梦想,再平凡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2025年,阿卜杜勒的观测站被正式命名为「哈尔曼深空监测中心」。

这个名字永远载入中国航天史册。

在中心展览厅,陈列着从帕米尔高原带回的老雷达接收机。

旁边展板写着:

「1968年制造于苏联,2006年被中国牧民阿卜杜勒·哈尔曼收购,2014年重新启用,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每天都有众多参观者来此。

他们看着这台锈迹斑斑的老设备,听讲解员讲述牧民追梦的传奇。

很多人听完都热泪盈眶。

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所有人:

梦想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展览厅最显眼处,挂着一张照片。

照片上,64岁的阿卜杜勒坐在观测台前,专注工作。

照片下方写着:

「献给所有追梦人——只要坚持,梦想终会实现。」

而在展览厅入口,还有一面特殊的展示墙,上面记录着这个传奇故事中所有重要人物:

德米特里·沃尔科夫——俄国工程师,现任中心技术顾问萨里姆——塔吉克翻译,中塔友谊使者哈桑——塔吉克青年,现任中心技术员艾哈迈德——当地商人,中塔贸易桥梁法里德——塔吉克记者,《帕米尔的中国梦》作者马合苏德——塔吉克长者,见证者伊布拉欣——退休教师,文化桥梁王先生——中国工作人员,故事的关键推手

每个人的贡献都被记录在案,因为正是这些人的帮助,才成就了这个不朽传奇。

在展览厅的最后,有一个特别的留言板。

上面写满了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的感言:

「梦想没有国界,坚持就是力量。」——来自美国的航天工程师

「看完这个故事,我决定重新追求我的音乐梦想。」——来自日本的年轻人

「这证明了平凡人也能改变历史。」——来自德国的学者

「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都会得到眷顾。」——来自中东的朋友

而在留言板的最下方,用中、英、俄、阿拉伯四种文字写着同一句话:

「梦想的力量,超越一切。」

这句话,正是阿卜杜勒一生的写照。

从帕米尔高原的那个孤独身影,到今天享誉世界的航天传奇,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世人:

不管你来自何方,不管你身份如何,只要心中有梦想,并为之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而在遥远的月球上,当中国宇航员建立起第一个永久基地时,他们特意将基地附近的一座小山命名为「哈尔曼峰」,以纪念这位用100只羊换来航天梦想的传奇牧民。

这个名字,将与月球一起,永远闪耀在星空之中。

就像那句刻在雷达基座上的维吾尔文祈祷词一样:

「祈求上天佑护中华航天事业」

如今看来,上天真的听到了这个虔诚牧民的祈祷。

而这个祈祷,也变成了全人类共同的太空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