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中国的航母,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一艘比一艘威风,大家心里都挺自豪。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咱们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它的“前半生”其实叫“瓦良格”号,而且,能让它从一堆废铁变成“国之重器”,背后离不开一群特殊的“外援”——一群来自乌克兰的顶级船舶专家。
这事儿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候,庞大的苏联轰然倒塌,乌克兰分到了一大笔“家产”,其中就包括黑海造船厂和没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可惜,当时的乌克兰经济一团糟,别说继续造航母了,连给专家们发工资都成了问题。
就在这时,咱们中国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仅把“瓦良格”号买了回来,还向那些突然“失业”的乌克兰专家们伸出了橄榄枝。这与其说是“抢”,不如说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双向奔赴”。他们需要一个能施展才华的平台,而我们,则急需一套完整的航母建造知识体系。
这批专家里,领头的叫瓦列里巴比奇,一位在苏联时期就主持设计过好几艘航母的总设计师。 他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活的航母发展史。
“这艘船,我没能亲手造完,但它在中国获得了新生”
巴比奇老爷子这辈子,跟航母算是杠上了。他年轻时就在苏联最大的黑海造船厂工作,亲手参与设计了“基辅”级、“库兹涅佐夫”级等多艘航母。“瓦良格”号,就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作为总设计师,他在这艘船上倾注了无数心血,每一个结构,每一套系统,都留下了他的印记。
然而,苏联的解体,让“瓦良格”号的建造进度永远停在了68%。巴比奇也从一位受人尊敬的总设计师,变成了一个无事可做的“闲人”。那段时间,他靠写一些关于船舶制造的专业书籍度日。他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他写的这些书,后来竟然悄悄流传到了中国的大学,成了我们培养第一代航母工程师的“秘密教材”。
2002年,“瓦良格”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大连港。当它静静地停泊在船坞里时,所有人都犯了难。这艘空壳航母,没有图纸,没有动力,内部结构复杂得像个迷宫。我们自己的工程师,虽然个个都是精英,但谁也没碰过航母这种级别的“大家伙”。
怎么办?请“师傅”来教。
2005年前后,巴比奇带着一支由200多名乌克兰专家组成的团队,来到了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几箱子原始图纸,更是一整套苏联航母的设计思想和建造经验。
那几年的大连造船厂,可以说是中国船舶工业史上最热闹的地方。乌克兰专家和中国工程师们,语言不通就打手势,图纸看不懂就现场比划。从甲板的布局,到雷达的配置,再到最核心的动力系统,巴比奇和他的团队,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们。
比如,航母的滑跃甲板,那个标志性的上翘角度,直接关系到舰载机能否安全起飞。巴比奇团队不仅提供了原始的14度设计方案,还详细讲解了背后的力学原理和设计规范。 这让我们的工程师,能够在此基础上,结合歼-15的性能,独立进行优化,最终将角度调整为更适合的12度。别小看这2度的变化,背后是我们从“照着画”到“自己改”的巨大进步。
改造工程持续了整整七年。这期间,上千项技术难题被一一攻克。小到一颗螺丝钉的强度,大到燃气轮机的调试,都凝聚着中乌两国专家的心血。据说,当时美国也曾向这些专家抛出过高薪的橄榄枝,但他们最终选择了中国。用巴比奇的话说:“在美国,我们可能只是个顾问,但在中国,我们能亲手把一艘航母造出来。”
2012年,“辽宁舰”正式入列。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甲板上升起时,据说巴比奇也在现场。他看着这艘由自己设计,却在中国获得新生的航母,激动得热泪盈眶。这艘船,就像他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有了最好的归宿。
“他们留下的,不止一艘航母”
乌克兰专家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艘辽宁舰。他们就像一位慷慨的老师傅,把压箱底的宝贝都掏了出来。
除了航母技术,我们还从乌克兰引进了“欧洲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的全套技术。 这玩意儿可是抢滩登陆的利器,我们国产化后,命名为“野马”气垫艇,现在已经成了我们两栖作战部队的标配。
更关键的是大型军舰的“心脏”——燃气轮机。长期以来,这是我们的一个短板。在美国拒绝出售相关技术后,我们转向乌克兰寻求帮助。乌克兰专家不仅提供了关键的DA-80燃气轮机技术,还帮助我们建立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成功研制出了国产的QC-280燃气轮机,广泛应用在052D、055等主力驱逐舰上,让我们的舰队跑得更快、更远。
可以说,当年那批乌克兰专家,为我们“点亮”了一整套的科技树。从辽宁舰到后来的山东舰、福建舰,我们能这么快实现“三航母”的跨越,都离不开最初打下的坚实基础。
“30年过去了,他们现在还好吗?”
时间一晃,快30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些乌克兰专家,如今都已步入晚年。他们的境况如何?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网络上曾一度盛传,巴比奇老爷子已经定居青岛,安享晚年。但后来他的儿子出面澄清,说父亲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市,只是偶尔会受邀来中国进行一些学术交流。
如今,已经84岁高龄的巴比奇,依然心系着他热爱的航母事业。尽管乌克兰的局势动荡,他甚至不得不把自己的书房搬到地下室,但他依然通过视频连线,为中国的工程师们答疑解惑。
对于这位老人来说,钱或许早已不重要了。他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亲眼看到自己参与过的航母事业,在中国开花结果,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而除了巴比奇,当年还有很多乌克兰专家选择了留在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青岛、大连等城市安了家,过上了和普通市民一样的生活。闲暇时,去海边钓钓鱼,喝点啤酒,和邻居们聊聊天,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洋大爷”。
还有一些人,则进入了中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当起了老师,带着博士生,继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发光发热,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中国的年轻一代。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年华,换来了安稳的生活和事业的延续,也为中国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国家的命运,有时就系于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几步。30年前,我们抓住了机遇,用诚意和平台,赢得了宝贵的技术和人才。
如今,我们的福建舰已经用上了世界领先的电磁弹射技术, 我们的海军,也早已从近海走向深蓝。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年那些乌克兰专家的奠基之功。他们是老师,是朋友,更是中国航母事业的功臣。
他们的故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温暖而又深刻的注脚。它告诉我们,开放、包容、尊重人才,永远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
这群来自异国他乡的专家,和他们参与建造的一艘艘巨舰,都将被历史铭记。
参考文献:
《“瓦良格”号航母总设计师:我在中国监造“辽宁舰”》,凤凰网,2017年。
中央电视台CCTV-9纪录片频道,《档案》栏目相关专题片。
山东电视台,《五湖四海山东人》栏目相关报道。
《中国引进乌克兰“野牛”气垫船始末》,《舰船知识》,2015年。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