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这个“超单身”时代,真是越来越明显了呢】
你看,从前人们成家立业、早早就有个小家庭,小孩成双成对
可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羊群一样选择独身
有人说这是“晚年不省心”的新趋势,其实我觉得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迁
就像前两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个帖子,讲的那位60岁的女士,她叫郁馥馨,没结过婚,也没养过娃,这会儿住在山东枣庄
她每月只花2000多块钱,生活得挺悠哉,每天照顾宠物
偶尔还会出去喝一两杯小酒,醉醺醺回家,写点儿诗啥的
你说,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挺自在
格外是她说,别人要是听到她不结婚不生娃,可能会觉得有点怪,但她自己很坦然
甚至于有人私信问她:“一个人生活,要攒多少钱才够
”她也想得很开:“我理解年轻妹子们的焦虑,我30多岁时也在算未来的养老钱,结果算出来
普通人一辈子怎么攒得出来
” 我听完都觉得,天呐
这样的数字真是让人望而却步
她还说:“就算再缩减十倍,也不是一般人能攒到的,咱们只算算数
也知道自己赚不到那么多
”她的意思是,年轻时的焦虑多数是由于迷茫,不知道将来要怎么应付
等到50岁,经历多了,心里就会明白了:生活就是要不断调整
她还格外强调一句:“不管你是不是结婚,有没有孩子
关键在于要学会一个人过日子
心理学家哈格威斯说过的一句话,挺好理解: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会有不同的社会和心理任务要完成
20岁时焦虑,是由于还在迷茫,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但50岁的时候,经历多了
其实对老人来说,独身生活早已成为常态,最重要的反而是找个靠谱的监护人
能在你年老时帮你照看点事
【这个“真相”其实蛮复杂的】
你想,过去十年,我国的婚姻登记数量几乎“被腰斩”
每个家庭都像压了一块大石,仿佛在问:“未来路在哪
”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这会儿年轻人都不想生娃、拼命工作
过去的年代,大家生活还很贫困,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但当下,资源有限的情形下,年轻人更看重“自我实现”
资源变少,反而让他们更精打细算
把有限的物件都用在刀刃上
用进化心理学的“生命史理论”讲,就是每个人都得在“躯体努力”和“生殖努力”之间做出平衡
资源紧张时,有些人会选择“快策略”,拼命工作、拼命生娃,试图快点搞定;而另一些人,则会走“慢策略”,投资自己
其实,无论是结婚生子,还是独身不育
最终都是走“慢策略”——一种长远的投资
你说,这两条路哪条更稳
孩子总会长大飞走,孤身一人也会遇到困难
毕竟,有一天你会变得老糊涂,不能自理
可我觉得,这两条路径本质都差不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自己活得更好、更有保障
只要不断学习、不断挣钱、提高自己,哪怕没有婚育
【未来的养老事情,真是需要好好想想】
我那个在公立大学教书的朋友说,近几年民办大学倒闭的事情格外多,咱们学校前两年就开始扩招
但招生情形远不如以前了
你知道的,学生越来越少,连那附近的幼儿园也开始亏本
她还开玩笑说:“要是这些学校都关门了,我就去给老人当保姆
” 曾经“空巢老人”还被人们当做可怜的对象,这会儿倒变成了“蓝海”
未来,养老相关的产业、机构、服务
可能会像春笋一样冒出来
早在2021年,国家就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叫“意定监护”
简单说,就是成年人可以提前指定一个自己信得过、愿意照顾自己的人
这个人不一定是亲戚,可以是朋友、邻居
甚至于是志同道合的伙伴
对那些单身、没有子女、LGBT群体来说,完全是个天大的福音
以前大家都喜欢“抱团养老”,互相照应,过得也挺温馨
但那毕竟不能解决签字、买卖房产这些事情
意定监护的出现,让两个合得来的“伙伴”可以真真正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大事
这铁定给了无后代的群体更大的自由和自主空间
不过,也要提个醒,这个制度还不够完善
比如说,金钱关系一扯上
有时候朋友、恋人在没有涉及金钱的情形下,关系还挺好的,一扯到利益
加上第三方监督机构,虽说可以防止一些事情
但也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和信任危机
想为自己选个晚年“守护人”的朋友,得格外慎重
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正在逐渐瓦解,新兴的养老体系还在探索中
未来会不会出现更灵活、更贴心的解决方案
【结语】
说到底,咱们这个“超单身”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孤单
更是一种自我掌控的生活态度
无论是选择单身,还是走家庭道路
关键都在于自己怎么想怎么做
只要不断充实自己,保持足够的财务和心理准备,就算未来没有“传统家庭”给你撑腰
也能安安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未来的养老体系或许会变得更灵活、更包容,毕竟这个时代在变,咱们也得跟着变,接受新鲜事物
这条路怎么走,谁也说不好,但只要心里有个底,脚踏实地
让我们都加油,不管有没有婚育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