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欧美士兵在阿富汗的驻军日子,很多人都以为天天就是打仗和巡逻,其实远不止这些。北约部队在那边驻扎了快20年,从2001年10月开始,到2021年8月完全撤走,坎大哈空军基地就是个典型例子。
这个基地占地广,容纳上万人,生活条件比想象中要齐全得多。士兵们为什么愿意去海外驻军?除了任务需要,还有不少实际好处,比如基地里的各种设施让日子过得像在家乡一样,甚至更好一些。
那些年,美国和盟国士兵在那边体验到的日常生活,确实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自愿报名海外部署。
坎大哈空军基地是北约最大的据点之一,里面有跑道、仓库、宿舍,还有娱乐区。士兵们住的不是简易帐篷,而是模块化住房,带空调和网络。基地有健身房、图书馆、电影院,甚至还有快餐店。
像汉堡王、必胜客、赛百味这些连锁品牌,在2010年前后都在基地开张,提供热狗、披萨和三明治。士兵们排队买吃的,价格跟本土差不多,但这让远离家乡的他们觉得亲切。基地还有板道区,类似于商业街,士兵们能买纪念品、日用品,甚至参加市场日活动。
每个周都有本地摊贩进来卖地毯、手工艺品,士兵们逛逛街,交换点东西,缓解压力。北约部队在那边驻扎时,基地人口峰值达到2.6万人,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军人,大家共享这些设施,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食物供应是另一个亮点。所有物资都从欧洲或美国运来,通过海运和陆运抵达。基地有大型仓库,保持恒温,确保东西新鲜。士兵们每天能吃到热饭热菜,早中晚三餐外加夜宵。
菜单多样,有烤鸡、牛排、沙拉,还有碳酸饮料和冰淇淋。国防后勤局负责采购,每年花大笔钱保证质量。比方说,感恩节时,他们会空运火鸡和配菜,让士兵们过节。部队规定不吃本地食物,避免污染或安全问题,所以一切都靠补给链。
运输队从巴基斯坦或中亚国家进来,路途遥远,但效率高。士兵们觉得这种生活可靠,不用担心缺吃少喝,这比本土训练营还舒适。
娱乐活动也丰富。基地组织体育比赛,像篮球、足球、排球,士兵们穿短裤球鞋上场,来自不同国家的队伍比拼。晚上有电影放映,临时影院挤满人,看好莱坞大片。北约还请名人来慰问,像是USO巡演,2019年圣诞节就有表演在坎大哈和巴格拉姆基地。
士兵们参加健身课、瑜伽,或者去图书馆上网。一些人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在线课程,提升技能。基地有WiFi热点,让他们跟家人视频聊天,保持联系。这类活动帮助维持士气,尤其在高压环境下。。
为什么这么多士兵乐意去海外?一个原因是额外津贴。部署阿富汗的美国士兵能拿危险任务补贴、分离津贴,每月多出几百美元。积累下来,一年能攒不少钱,用来买房或还贷。
北约部队类似,欧洲士兵也享受海外福利。另一个原因是职业发展。海外经验有助于晋升,很多人把阿富汗部署当成简历亮点。一些士兵觉得这是一种冒险,离开本土的单调生活,去见识不同文化。
回忆录里,像约瑟夫·卡萨比安在《坎大哈的流氓们》里写到,他2011-2012年在坎大哈服役,描述了小队日常,包括基地的闲聊和任务间隙的放松。他提到,部队生活虽有压力,但集体感强,大家像兄弟一样互相支持。
塔利班针对运输线,2009年就有多起劫持事件,比如在昆都士省抢走燃料卡车,导致爆炸和伤亡。平均每年有上百起攻击,司机多是本地雇员,报酬高但风险大。北约损失物资和人员,2010年左右,巴基斯坦边境的袭击频发,迫使部队开发北方配送网络,从中亚国家绕道。
士兵们护卫车队时,面临路边炸弹和伏击。基地本身也遭火箭弹袭击,2021年撤军前就有事件。坎大哈周边是塔利班活跃区,士兵们外出巡逻时得全副武装。尽管基地内安全,但外面环境恶劣。
驻军海外的吸引力还在于社区感。基地像小社会,士兵们结交国际朋友,学外语,了解文化。
北约任务下,大家协作训练阿富汗军队,虽然过程艰辛。一些士兵说,海外部署让他们成长,学会独立和韧性。相比本土基地的例行公事,阿富汗的日子更有挑战性。国防部数据显示,美国士兵中,很多人自愿多次部署,原因包括奖金和经历。北约盟国类似,士兵们视之为职业一步。
撤军过程暴露问题。2021年5月,坎大哈基地移交阿富汗部队,里面设备遗留。8月塔利班控制全国,基地废弃。补给中断,昔日司机失业。
士兵们回国后,适应平民生活,有人写回忆录分享。卡萨比安如今在美国本土,偶尔参加聚会,保持低调。整个行动从2001年启动,到结束,北约投入巨大,但结果复杂。
想想看,为什么士兵乐意驻军海外?不光是钱和冒险,还有基地的便利生活。坎大哈的快餐、体育、补给,让他们觉得值。
海外部署不是浪漫故事,而是实际选择。欧美士兵在阿富汗的日子,揭示了军旅生活的双面性。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