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特朗普政府宣布自 8 月 1 日起对全球 20 余国加征关税,其中对铜制品征收 50% 的历史性高关税,对越南等国则实施 10% 以上的分级税率。这一政策引发全球市场震动,舆论纷纷将其与 2018 年贸易战对比。从政策设计到实际影响,本次关税措施呈现出与过往不同的特征,但其本质仍是一场精算过的政治博弈。
一、新旧关税令的三大关键差异
商品范围:从精准打击到全面撒网2018 年贸易战初期,美国聚焦中国 1300 亿美元商品,主要针对机电、化工等 “中国制造 2025” 相关领域,试图遏制中国产业升级。而本次关税覆盖范围更广:一方面对铜制品实施 50% 的 “精准打击”,直指新能源产业链核心原材料;另一方面对越南、印尼等 20 余国加征 10% 以上关税,涉及纺织品、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尚未公布具体商品清单,这种模糊性为后续谈判留下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税率阶梯:从统一施压到差异化博弈2018 年对中国商品最高加征 25% 关税,呈现 “一刀切” 特征。本次政策则设计了更复杂的税率体系:对铜制品征收 50% 关税,创历史新高;对越南等小国分两档 —— 直接出口商品税率 20%,含中国成分的转口商品则高达 40%;对墨西哥、欧盟等重要贸易伙伴加征 30% 关税,要求其在芬太尼管控、市场开放等问题上让步。这种差异化策略既试图通过高关税迫使关键资源国妥协,又以相对温和税率分化中小经济体。豁免机制:从弹性空间到刚性约束2018 年允许企业申请排除清单,实际豁免商品价值超 1500 亿美元。本次特朗普强调 “无延期”,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弹性:越南协议将 90 天的高关税暂停期延长,并可能通过配额限制换取部分豁免。这种 “刚性表态 + 柔性执行” 的策略,既维持了谈判威慑力,又为后续协议预留了调整空间。
二、通胀高压下的政策困境
经济制约:成本传导与增长拖累的双重挤压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型显示,若全面加税可能拖累全球 GDP 0.3-0.5%。当前美国制造业已连续 4 个月萎缩,铜关税将直接推高汽车、建筑等行业成本 —— 美国近半数铜依赖进口,50% 关税或使车企每辆车成本增加 3000 美元。高盛报告进一步指出,美国有效关税税率可能升至 10%,2025 年 GDP 增速或降至 0.5%,75 万个就业岗位面临风险。这种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政策,在通胀黏性高企(2025 年全球通胀预计 4.3%)的背景下,可能加剧 “滞胀” 风险。政治算计:选举造势与地缘博弈的双重目标对越南等小国加征关税,表面上是兑现 “公平贸易” 承诺,实质是为 2024 年大选造势 —— 通过制造 “强硬对华” 表象,争取铁锈地带选民支持。但越南对美贸易顺差仅为中国的 1/10,实际影响有限。真正的战略意图在于:通过铜关税施压墨西哥、智利等主要供应国,迫使其在锂矿、稀土等新能源资源供应上让步;同时以 “转运条款” 打击中国通过越南的供应链迂回,实现 “去中国化” 目标。
三、反制预判:盟友与对手的博弈剧本
欧盟:有限报复与战略观望并存欧盟已重启对美钢铝关税报复,对价值 260 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 25% 关税。但考虑到对美贸易依存度(出口占 GDP 3.2%),欧盟更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争端。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若美国对欧汽车加征 25% 关税,保时捷等企业将损失数十亿欧元。这种 “以战促和” 的策略,显示欧盟在维护产业利益与避免全面对抗间的权衡。中国:未被点名但承压深远尽管本次关税未直接针对中国,但 “转运条款” 可能冲击中越产业链合作 —— 越南 70% 的服装原材料依赖中国,若美方严格执行原产地规则,越南企业成本将激增 15%-20%。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反对任何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的协议,并可能通过出口管制等手段反制。此外,铜关税可能间接冲击中国铜加工企业,2024 年中国对美铜制品出口额达 87 亿美元,若美转向非洲、南美采购,将重塑全球铜贸易格局。越南:被迫让步与供应链重构的两难越南最终接受 20% 关税,换取暂停期延长和部分商品豁免,但代价是供应链 “去中国化” 压力陡增。纺织、电子等行业面临抉择:要么承担更高关税,要么投入巨资建立本土供应链。Thanh Cong Garment 等企业已出现订单减少 15%-20% 的情况。这种困境折射出中小经济体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 —— 越南对美出口占 GDP 28%,不得不牺牲部分主权换取市场准入。
四、黑天鹅预警:三个潜在连锁反应
供应链重构:铜价飙升倒逼新能源产业转型50% 铜关税可能使 LME 铜价突破 12000 美元 / 吨,迫使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企业加速布局非洲、南美的铜矿资源。墨西哥已表示可能对美铜制品加征报复性关税,进一步推高成本。这种 “资源民族主义” 浪潮,可能延缓全球新能源转型进程。WTO 改革压力:多边机制面临存亡挑战OECD 报告指出,若美国单边关税持续,多国可能联合推动 WTO 争端机制改革,建立 “迷你多边” 贸易集团。欧盟、东盟等已启动数字贸易、绿色标准等领域的规则制定,试图削弱美国主导权。这种 “去 WTO 化” 趋势,将使全球贸易治理陷入碎片化。美元信用损耗:关税滥用加速去美元化进程中国发改委批评美国关税政策是 “零和思维下的贸易霸凌”,并暗示将加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俄罗斯、巴西等资源国正推动以本币结算铜、锂等大宗商品交易。若美元在关键资源定价权上松动,其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将遭受长期侵蚀。
结语:一场精算过的政治豪赌
本次关税政策的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实质。对特朗普而言,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制造 “贸易战 2.0” 的威慑力,在大选前凝聚国内支持,并为后续谈判争取筹码。高盛报告指出,10% 的广泛关税可能被市场消化,而 50% 的精准打击才是真正风险点 —— 铜关税若引发供应链断裂,可能成为压垮美国制造业的 “最后一根稻草”。
历史经验表明,单边主义关税往往事与愿违:2018 年贸易战使美国农业损失 120 亿美元,最终通过 “第一阶段协议” 妥协收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脆弱,任何 “擦枪走火” 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场政治豪赌的最终结局,或将取决于各方在 8 月 1 日前的最后博弈 —— 是重蹈 2018 年覆辙,还是开启更理性的对话,世界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