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刷短视频,真是能被各种“超市探店”搞得眼花缭乱。有人跑到国外超市,拍一堆番茄、牛奶、面包的价格;还有人直接去理发店体验一下什么叫二十美元剪个头。别说,这些视频确实挺有意思,一下子就把各国物价拉到了我们眼前。可你要问,这些镜头里反映的生活水平到底准不准?其实还真得讲点门道。
经济学家们早就想好了怎么比——他们搞出了一个叫“购买力平价”(PPP)的东西。这名字听着拗口,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拿同样的钱,在不同国家能买到多少东西。比如说,你拿23块人民币在中国买个巨无霸汉堡,美国那边5美元也能买一个,那这俩货币之间的PPP就是4.6。这么一换算,是不是感觉有点像汇率,但又没那么死板?
为啥非要用这个指标?因为光看汇率会出偏差。有时候外汇市场风云变幻,一个国家货币跌了,不代表老百姓日子立马苦哈哈;反过来,升值也未必人人都乐开花。所以PPP这种算法更公平,也更接地气——毕竟咱们关心的是手里的钱到底顶几个馒头,而不是数字游戏。
说回正题,用购买力平价来比,中国的人均GDP和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到底啥水平呢?我跟你掰扯掰扯。从1990年开始统计,那会儿咱们人均GDP才1667国际元,只相当于美国人的3.8%。那时候别提日本德国了,就连印度,人均还比我们高(2203国际元,占美国5%)。是不是觉得有点扎心?
不过嘛,这三十多年过去,中国经济飞起来了!2010年,我们的人均GDP已经涨到1万国际元,相当于美国17.5%。再看看2024年这个新鲜出炉的数据:2.38万国际元,占到了美国31.6%。用网友的话来说,“这进步速度,比坐高铁还快!”不少网友感慨:“以前总觉得自己穷,现在回头一看,其实已经追上好多人啦。”
当然,美国依然是那个大哥大,人家一年创造的价值,还是三个中国人才赶得上。而且最让人无语的是,美国人工作时间居然比我们少很多。“凭啥他们这么轻松?”有人吐槽,“难道天生带金钥匙?”其实这里面门道多着呢。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不同,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多,再加上创新能力强,所以产出自然高。另外社会福利完善、教育医疗体系成熟,也让老百姓活得更舒坦。
日本和德国这两个曾经的经济神话,现在却慢慢掉队,日本从占美80%滑落到61%,德国也只剩83%。有网友调侃:“合着现在一个德国佬+一个印度小哥=一个美帝精英。”虽然听起来像段子,可数据摆在那里,还真没夸张。
回过头来看中国,我们基建、高铁、制造业全球领先,可为什么还是没追上欧美那些老牌强国?其实原因挺复杂。一方面人口基数太大,总量虽猛但分摊下来每个人并不多;另一方面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高端产业链布局刚起步。不过细想一下,从1990年的不到4%,涨到如今超过30%,这样的成绩单放哪都够硬气吧?
所以问题来了:未来还能不能继续缩小差距,让我们的钱包越来越鼓,让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不少专家预测,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科技创新,把蛋糕做大分好,说不定哪天真的能迎头赶上甚至反超。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是不是也期待着那一天早点来到呢?
#热点观察家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