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钟4分2板,风暴队的冷板凳比北极还冻人!
毛巾盖在膝盖上,李月汝盯着记分牌鲜红的71-71平局。
三分钟前她刚命中一记底角三分,飞翼替补席爆出欢呼。
但此刻教练的手势指向了另一名球员,蒂恩·詹姆斯走上场,她裹紧训练服坐回冰凉的板凳。
这一幕发生在7月17日飞翼对阵王牌的末节决战。
李月汝全场21分钟砍下10分8篮板,三分4中2的效率全队最高。
可当分差迫近的关键时刻,她的名字从轮换名单里消失了。
同样的剧情早在上演。
6月5日风暴对阵飞翼,她首节三分2中2独得6分,后三节却只捞到1分钟出场时间。
而那天对手替补中锋7投1中仍打了12分钟,风暴教练的轮换逻辑如同谜题。
雪藏从不是偶然,
风暴队更衣室派系分明,多名球员争夺核心地位。
当李月汝申请交易的消息曝光,管理层直接将她移出轮换序列。
6月12日对阵山猫,身体健康的她整场枯坐板凳,WNBA生涯首次遭遇彻底弃用。
球队的借口是“尝试小个阵容”。
可对阵王牌末节,飞翼篮板32-40崩盘,二次进攻被对手打爆。
此时撤下队内篮板率15%的顶级前板手,战术合理性堪比用灭火器点烟。
数据撕开双重标准,
李月汝本赛季11场比赛6次得分上双,效率值碾压70%同位置球员。
但她的场均时间仅21分钟,全联盟中锋倒数第三。
对比风暴新秀马隆加:5投4中拿8分就能稳占12分钟轮换,正负值-3仍受重用。
风暴教练组要求她开发三分,她以40%命中率投进后换来的却是时间压缩。
当她在土耳其联赛练出36%三分命中率时,WNBA球队却说“需要空间型五号位”,可空间是投出来的,不是坐冷板凳等出来的。
冷板凳背后的利益链,
风暴手握19岁榜眼秀马隆加,自然将26岁的李月汝视为过渡品。
球队重建期优先培养本土新秀,国际球员沦为“临时工”早是潜规则。
就连飞翼队也陷入同样逻辑:宁可给7投1中的蒂恩·詹姆斯12分钟,也不愿赌一把三分4中2的李月汝。
这种算计赤裸得惊人。
李月汝放弃国内400万年薪选择WNBA底薪(约46万人民币),薪资缩水近90%。
而风暴队一边用她填补轮换空缺,一边拒绝支付超过底薪的价码,毕竟“廉价劳动力”何必投资。
技术短板?不如说是战术陷阱,
批评者总揪住她的横移速度慢。
可对阵王牌末节,她8分钟内防下两次挡拆,还制造了威尔逊的进攻犯规。
当教练以“保护犯规”为由限制她出场时,却无视她本赛季仅有的两次技犯都来自对手战术犯规。
风暴要求传统中锋转型空间型五号位,却从不设计专属战术。
在巴黎奥运场均17.7分11篮板的巨兽,到了WNBA竟沦为折返跑的蓝领。
觉醒的代价是彻底边缘化,
李月汝打破了中国球员“有召必回”的传统。
当篮协征召她参加亚洲杯时,她成为首个公开拒绝的国家队核心。
风暴队却用冷板凳回报这份忠诚,申请交易后彻底冻结她,连训练资源都停止倾斜。
更衣室的孤立肉眼可见。
有球员举报教练组训练中说脏话,联盟已启动调查。
而英语沟通不畅的李月汝,连抗议都只能通过经纪人传达。
此刻飞翼更衣室的门被推开,记者的话筒捅到李月汝面前。
“如何看待末节被弃用?”她抹了把汗:“我服从教练安排。”
身后的战术板写着末节篮板统计:飞翼4个,王牌12个。